有人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去他的卧室。其实根本不用那么麻烦,你只要跟他一起喝个酒就够了。
“所有说不出口的鉴赏能力,都在他喝的酒里。”先锋艺术家们身体力行地证明着这句话。
从知名rapper嘴里念叨的歌词到摇滚老炮私下狂欢,茅台出现在潮流领域的频率越来越高。随着国潮文化的逐渐苏醒。年轻人开始正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
这一定是件好事,可喜可贺。
他们开始认真地考虑如何用最契合自己的文化,展现自己的个性,而不是一味地在KOL的忽悠下,被指导什么是潮,什么是酷。
就像马龙白兰度在《欲望号街车》里,用油渍阐述什么叫暴徒。
一瓶茅台有的时候不仅仅是价格不菲的炫耀道具,更像是自我意识和态度的外显。当然,要排除我们小时候不懂茅台买的那瓶“茅台镇出品。”
茅台在年轻群体里是具有隐秘趣味的,是想逃离大众算法的人的不二选择。
在当代语境下,做人如坠蛛网,大数据时时刻刻都在“猜你喜欢”,构成我们眼前的一切更像精心包装过得谎言。
上周隔壁老王刚检索了如何追求心仪的姑娘,这周浏览器右边广告就提醒他“重振男人雄风”。年就快到了,我们并没有破茧而出,而是带着自己的壳移动。
你以为你有自主意识,你以为你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判断。可有时想想,是不是连独立思考这件事都是当下的舆论导向所告诉你的。
当我们试图用手机,互联网、社交媒体拓展认知边界的时候,也同样在被眼前接收到的信息驯化着。这其实是半赛博化的今天,所有人必然要应对的问题。
思考的原点到底是什么?我们努力地思考着。
于是年轻人开始了叛逆的生活,想在人云亦云的世界里特立独行。
偷偷在兜里揣了茅台去酒吧,与其到了酒吧只认识莫吉托和长岛冰茶,还不如痛快的喝一口自己的文化。更何况它还那么考究。
当穿着西装马甲,腰上别着对讲机的服务员起开一瓶啤酒,带着怀疑的目光又不想和你对视,转身离去的时候,你巡视了一下四周,小心翼翼的把手伸进怀中,掏出了夹克暗包里53度的小白瓶。
在四面八方冲击而来的音浪中,你拧开瓶盖的声音格外清脆。在这个香水和酒精交织的空间里,一股殿堂级的浓郁酒香突然飘进了邻桌人的鼻腔里。
四周空气的密度仿佛发生了什么不可告人的变化,旁边刚刚搂着女孩喋喋不休的哥们儿安静了下来,转头看看你,和你手中香味的来源,咽了一口吐沫。你知道的,他可不是在缓解高分贝音乐带来的耳鸣。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把茅台加入了周末狂欢夜的酒单。有的人会遮遮掩掩地把茅台酒灌装进体积较小的其他容器,放在袖子里偷偷的喝。这可不是因为怕丢脸,只是为了躲开服务人员观察的视线,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而有的人就是想喝最纯正的酒,摄取最纯正的自信。在这些近乎与白酒绝缘的买醉场,做一次自己梦想中的真心英雄。
尽管有些没把握好尺度的勇士最后都成了烈士,被保安直接丢出大门。
朋友说他有一哥们儿特别喜欢硬核音乐,总喜欢在音乐节开始之前整两口茅台,用他的话说就是上头快,能装逼,还不妨碍造作和撩妹。
有一次这哥们儿去硬核音乐节,还有个同行的姑娘,那姑娘全程蹲在墙边,等着这位哥们儿时不时的去找她,从那随身携带的大包里拿一瓶ml的茅台。
现在的买醉场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点酒体系,知识分子不是精酿就是调酒,稳中向好的青年一般来说整个野格,想要面儿的就开个皇家礼炮,当个××公子,给全场买个单。
在这里除了那个××公子是实打实的有钱,其余几个难免混进去几个有样学样的傻×,聊不了几句你就发现其实他也不知道野格到底有多狠。
然而当你想当个脱颖而出的愣头青,把茅台带进这片看似格格不入的世界,一切就开始有意思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