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飞老和他的孩子
飞老记录
-08-:49
公路修到屋旁边
田仕飞
高界之下,流水源头的大浪溪,盘古开天地以来都不曾有一条好路。感谢党和政府,将水泥公路修到了家门口!更感谢新官上任的田仕海组长,尽职尽责,将这条公路的建设质量视为生命!他跟在家的乡亲们说:“我们辛苦点不要紧,一定要修一条对得起子孙后代的路。”在外务工的青壮年很受感动,决定集资筹办几桌酒席表示感谢,家中的父老乡亲,辛苦了!
的确,公路不通严重制约了家乡的发展。我们那里虽然落后,可都是淳朴好客的乡下人,在家跑车的金华哥和新任组长仕海哥一合计,决定请施工队吃顿饭。在家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小孩,他们能有多少钱呢?当他们把这个意思跟在外务工的青壮年一说,立刻引来大家伙的一片叫好,大家都说:“不要老人家出钱,这个吃饭的钱我们年轻人出,连在家的乡亲一块儿请。”
这里,我不厌其烦将集资名单及金额公示如下,接受大家监督:
元:田仕周
元:田云、田小绒、田梅芳、田桂林、田仕飞、田景波、田乐、田仕万、田仕品、田景国
60元:田英
50元:田太丙、田桂芳、田景忠、田太江、田含均、田仕林、田仕香、田景富、田柳霞、田文君、田仕科、田秀花、田秀丽、田小玲、田柳林、张清辉、田和平、田江平、田景贵、田景孝、田仕满、田景民、田小荷
30元:田海燕、田美玲、田彩云、田金霞、田艳红、田凤玲、田雪玲、田满玲、张金霞、田小妹、张清菊、田仕勤、田妖枝、田秋媛、田娟、田景舟、田冬霞
20元:田沃、田平
总计:元,办几桌酒席没有问题。
年8月2日,水泥公路开工之时,放了鞭炮、礼炮。仕朋哥、景怀哥、仕文哥当厨,仕发哥端菜,华叶婶婶帮忙择菜,华英嫂嫂蒸饭,假座组长仕海哥家,做了几桌丰盛的饭菜。中午时分,胜平村支委田兴龙、符义兵到大浪溪公路施工现场进行督导。白天在清浪乡政府参加会议的村支书余启儒、村主任廉道中、村支委治安队长符绍长,那边一散会,就紧赶慢赶赶到大浪溪,表示对公路硬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当晚,胜平村支两委的余启儒、廉道中、符绍长,怀化市路桥公司工程师夏应华,施工队负责人张孝华,及全体施工人员挤挤挨挨坐了两桌,吃饭喝酒,强烈感受到大浪溪人民的热情好客。
治安队长符绍长心情激动,唱起了家乡山歌:
苦苦等了几十年,终于等到这一天。
感谢党的政策好,公路修到屋旁边。
这山歌,唱出了大家的心声。是啊,没有党的精准扶贫、共同富裕政策,高界之下、流水源头的大浪溪要修水泥公路,只怕还要苦苦再等几十年。
开工之初,还有一个小插曲。在路的尽头,也就是村口,大浪溪人本来想要修一个停车场。施工方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不肯加宽。搞得仕朋哥很恼火,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屁股坐在工地上。我去拉他,他也不肯起来,我就就去找施工队负责人张孝华大哥,孝华大哥很为难。他说:“我们是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施工,到时候也是按图纸上的工程量来结算,我多打一个平方,就意味着我自己要贴进去好几百元。”我理解他的难处,就跟他讲:“如果您是大浪溪的村民,您也一定希望有一个可以多停几台车的场所,这样吧,就算您少赚一点点,帮大浪溪人一个忙吧。”张大哥还是很好说话的:“这个我不能私自做主,要路桥公司的同意才行。”我又找路桥公司的夏工程师商量,他也有点为难,最后答应和张大哥合计合计。他们两人商量后,决定将公路再拓宽一米,要算账的话,因为有一段距离,拓宽一米就是十个八个平方,造价就得好几千元。仕朋哥这才坐起来,屁股上全是混凝土,湿漉漉的。我调侃说:“朋哥你这一屁股坐下去,很值!不然的话,公路就要窄一米。”事后,有乡亲说你要把朋哥一屁股坐下去的实况记录下来,那才精彩。是的,当时情急之下,我没想到那么多。
这条公路的设计标准是:路宽3.5米,厚度18公分,在差不多一公里的路段,另设计好几个让车道。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组长仕海哥这段时间真的很忙。混凝土搅拌站远在几公里开外的白竹溪,每天要安排人员去监工,因为搅拌时多放一包水泥和少放一包水泥,修出的路质量是不一样的。坪里刘岗弯堰边有两个缺口要砌,每天要组织几个老人家去抬石头,砌岩墙。公路施工人员住在白竹溪,每天晚上要留三个人下来对公路进行维护,这三个人的食宿要安排。施工队长张大哥觉得岩板坵那座小桥需要两组钢筋加固,又要找仕海哥。某些路段路面稍窄,需要仕海哥去砍几根大竹子加固浇灌……总之,忙得不亦乐乎。仕海哥也深得父老乡亲的信任,说起他,无人不竖起大拇指。田景波是他儿子,在广东东莞打工,前两天给他老爸手机充了元话费,没过几天,话费就没了。不知是通话费太贵,还是通话太多,总之是没了。那几天,哪怕是中午休息时间,仕海哥一边坐在我家前面的码头上乘凉,一边不停地打着电话,忙呀。仕海哥的爱人华英嫂子现在出奇的好脾气,以前有时候还会说仕海哥几句,现在除了支持,还是支持,看仕海哥的眼光也不一样了,满是多情和赞赏。
仕兴哥早年在西藏当雄当兵,退伍后当了多年的村干部,现在也老大不小,70来岁的人了。人老,共产党员的本色不老,几乎每天战斗在砌墙工地上,时刻关心着公路质量和进度。
年轻的共产党员金华哥,很不凑巧,公路开工时他开车上沅陵县城检修车辆,一去就是好几天。等他回来,公路已打到坪里。他上午跑车,一回来必定到公路上看看,看到不对劲的地方,就毫不客气地指出来,予以纠正。目的只有一个,希望修一条真正的好路。
我们村里的人确实好,我老妈以及众乡亲不断给施工队送去豆角、葫芦瓜、黄瓜及其他小菜。腊青嫂子天天把茶水送到工地上;桃枝侄媳不仅送茶水,还将地里的西瓜摘下来送过去,不忘带一把刀切瓜;兰枝弟媳在去白竹溪监看搅拌机之前,不忘带些茶水送到工地上;华叶婶婶大老远还背着一些茶水送上来……应该还有其他一些人送茶送水。偏远的乡村,人情味浓浓。
一天,我下到坪里,看刘岗弯堰边的那两个缺口砌好了没。现场看到仕海哥、甲胜叔、仕雄哥、仕兴哥、仕民哥几人在水潭里摸石头,弄上来砌墙,碰到大的石头还要用铁丝抬。据我所知,前前后后参与砌岩墙的还有:甲润叔、先恒叔、仕凡哥、仕豪哥等,可能还有遗漏的。他们最年轻的有50多岁,最大的70多岁,为了下一代有条好路走,他们吃苦,他们流汗也愿意。
88岁高龄的甲林伯伯,还有他的老伴梅英伯娘,每天拄着拐杖从对门岗上走过来。在工地边徘徊,时刻关心着工程进度和质量。远在异地他乡的外出务工人员时不时打电话回来询问,或在家族群里发表自己的看法,目的只有一个,一定要把公路修好。可能的话,将来回村创业。
有天中午,太阳当头照,施工人员都休息了,我看到墩子边还有一个头戴草帽的人,在刚打过不久的路面上洒水。我专门走下去一看,正是施工队长张大哥。他说:“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洒水,我看今天天气太热,洒点水比较保险。”我明知故问:“你可以叫工人洒水呀。”张大哥说:“工人们很辛苦,早上四五点就起床,上午要工作差不多六个小时,让他们中午休息一下,不忍心叫他们,这点活我能干。”交谈得知,张大哥不容易,他前一晚半夜十二点才从砚石溪赶回来,因为水泥、沙子、卵石都是从很远的地方运来,先用船运到砚石溪码头,再通过汽车转运到白竹溪搅拌场,他要全程跟踪,调度。如果说他赚了几个钱,也是实打实的辛苦钱。张大哥的面庞,黑黑红红的,这是长期劳累,长期晒太阳的结果。
路桥公司的夏工程师,对质量跟得很紧。他每天拿着把尺子,量公路的宽度、厚度,看混凝土的状况,水泥标号都是的。应该说,他们都带着对山区人民深厚的感情在做事。一天,夏工程师对我说:“听说你写了篇《回家的路》,能不能分享给我看看。”当然可以,我们就互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