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30号神舟十六号发射成功了,可在执行这次飞行任务的第三批航天员里面,居然有俩不是职业的、也不是现役飞行员的人。
并且呢还出现了中国航天史上头一个不是军人出身的航天“载荷专家”,要晓得前两批航天员那可都是开军用飞机的,就算是女性航天员起码也开过运输机呀。
神舟十六号这回带上非专业出身的载荷专家,这向外界表示了啥意思?是不是普通人也能上太空啦?
在承担神舟十六任务的这三人里,景海鹏身为指令长都已经是第四次去太空啦,他跟飞行工程师朱扬柱都是航天员大队的,可桂海潮就只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个教授,在入选第三批预备航天员的时候,他还在学校给学生讲课呢,看上去和咱普通人没啥不一样。
那为啥桂海潮能被选进第三批航天员呢,主要就是因为咱空间站有这方面需求。
以前那些航天员都是从军人里出来的,差不多都开过战机,能够承受动不动就六个G、十个G的过载超重,他们的身体素质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咱坐个过山车都得吐了。
因而第一批和第二批航天员全是航天驾驶员,在地上的时候常常得做很多身体方面的训练,还得把飞船开得稳稳的,没啥时间去做科研以及专业性特强的训练。
如今咱这飞船的自动操纵技术很成熟啦,对航天员的身体条件和驾驶本事要求不咋高了,恰好中国空间站得进行一些仪器、设备等载荷的在轨操作,那经过较短时间训练的科学家就能直接上神舟十六号咯。
桂海潮以前在加拿大约克大学的一个课题组待过,那课题组是研究复杂航天器姿态轨道一体化控制技术的,并且他也有搞小天体探测和航天器高精度运动技术的经历,跟神舟十六号这回要执行的科研任务正好相符。
年的时候,中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在名候选的人里,挑出了18位航天员,有7个是驾驶员,7个是飞行工程师,还有4个是载荷专家,桂海潮就是这4个载荷专家当中的一个,谁能想到才短短三年就直接上太空啦。
桂海潮当上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这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进入到了很熟练的阶段啦。
以前全是驾驶员,可如今驾驶员、工程师还有载荷专家这样的配置会成为未来神舟飞船的标准配备,说白了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中国载人航天都发展到科学家能上太空的地步了,我觉得接下来咱们平常人上太空那也是早晚的事。
载人航天的飞行员越来越专业化了,在上世纪,苏联跟美国最早开始对工程师还有科研人员进行培训。苏联的帕察耶夫可是全世界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工程师呢。
他在大学学的是精密力学仪表那方面,之后以工程师的身份进到中央航空天文台,到了年,帕察耶夫就加入了试验设计一局,专门研究导弹、运载火箭。
他仅仅是在年到年这两年经过了简单训练,然后就在年搭乘联盟11号飞船去太空了,当上了苏联空间站礼炮一号的工程师,他要干的就是安装气象载荷,搞在轨气象观测的活儿。
不过挺遗憾的一点是,就在同一年,飞船返回地球的时候舱里失压了,到最后像帕察耶夫之类的三名航天员都死在太空里了。
苏联把“普通人”送上太空一年后,美国就把叫施密特的一位科学家给送到月球上去了,而且他还是人类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科学家呢。
挺有意思哈,施密特可是个地质博士呢,年被NASA给相中了,就成了宇航员,到年坐阿波罗17号登上月球,在那待了75个小时,最后采集了公斤月球土壤样本回到地球。施密特虽说算个地质科学家,可说白了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人。
瞧到这儿有人就琢磨了,为啥中国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上太空要比美国、苏联晚了半个世纪呢!
其实这挺好明白的,咱之前空间站都还没弄好呢,你讲专业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去太空干啥呀,以前航天器那些对接、在轨运行啥的,只要航天驾驶员简单操作下就成。
如今空间站已然建成,要干的任务一下子就增多了,像啥货运补给的任务、舱里大规模的科学实验、在轨出现故障的应急处理、关键设备的维护,以及巡天望远镜的对接,这些全都得要专业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去做。
咱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是年,确实比西方晚了挺长一段时间,可有啥关系呢,咱在短短二十年就建成了空间站,就这追赶甚至超过他们的速度,不就是中国航天实力的有力证明嘛!
最后啊,神舟十六号是在以往神舟系列飞船的基础上做了升级更新,以前生产载人飞船的时候是一批弄四艘,而现在从神舟十六起就变成一批六艘啦。
和神舟十五号比起来,飞船里国产的零部件更多地把进口的给替代掉了,并且以前咱老是慨叹马斯克龙飞船触屏那科幻样儿,这回神舟十六的仪表盘也有了提升,中国航天硬件的升级主要就是在细微的一步步中进行的,说到底稳稳当当才是中国航天的特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