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骄傲,能在年10月1日为五星红旗站岗。”
“我似乎看见城市和乡村借着绿树丫杈般的铁路网,穿越70年峥嵘岁月、40年改革开放,驶向新时代的——中国梦。”
“一座城市的70年时光底片,也是一个国家在70年的风云激荡铿锵行进中,一个小小的缩影。”
……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美好日子里,我们以每个人、每个家为坐标,回首祖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
我为五星红旗站岗
作者:俞绍堃
回忆70年前为五星红旗站岗一事,我感到无比自豪。
我是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的。9月下旬的一天,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让我参加开国大典安全保卫工作会议。会上,我所在的军工厂团政委传达了军区政治部的指示精神。中央授权华北军区执行开国大典的保卫任务(当时北京卫戍区尚未建立)。
我所在的工厂建于上世纪30年代,战争年代随军打仗,转战南北,屡建功勋,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因此,上级决定我厂派出民兵代表在国旗杆下与群众游行接壤的地方设岗,保卫国旗,疏导群众。团政委讲话后,厂领导宣布入选站岗的民兵名单。当听到:俞绍堃——我的名字时,激动的我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才好,就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向毛主席像鞠了一躬。会场上响起一片掌声。
10月1日上午10点,我们的队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四名英俊魁梧的解放军战士站在旗杆四角。旗杆外三米线处用白石灰线做好了标记。这就是首都民兵代表执勤的岗位,我被分配到了旗杆东侧。
中午时分,公安部部长罗瑞卿等首长来到国旗杆下巡视。他一一和我们握手致意,对我们饱满的革命热情表示满意,对我们辛勤的工作表示慰问。
我站在哨位上,自豪地向四面望去,参加庆典的30万群众队伍,在天安门前11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席地而坐,准备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当年,天安门广场东西3座门紧连着大四眼井、棋盘街、石碑胡同等大街小巷。那里人头攒动,繁花似海。参加游行的群众队伍高举红旗,手持花束,静静地等候那神圣时刻的来临。
下午三点,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军乐队奏起豪迈的义勇军进行曲,那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并亲自按下升旗的电钮。国旗徐徐升起。在阳光下,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是那样鲜红,那样美丽。广场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发出震天动地的吼声!这28响礼炮向全世界人民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人从年开始,经历了28年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奋斗,胜利完成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大业。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
阅兵式开始了。在嘹亮的军乐声中,威武雄壮、全副武装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迈着整齐的步伐,接受毛主席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傍晚时分,盛大的群众游行开始。军乐队奏响了欢快的乐曲。工人、农民、学生及首都各界人民的代表,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这喊声有如排山倒海,响彻云霄!人们蹦啊!跳啊!唱啊!群众狂欢活动一直进行到了子夜。
我庆幸,亲身见证了70年前这历史长河中光辉的一刻。
我骄傲,能在年10月1日为五星红旗站岗。
仰视初心
作者:张庆和
剥削压迫
黑暗恐怖
穷困笼罩的旧中国
潦倒摧残芸芸众生
水无法忍受
山不再沉默
革命被激怒了
拍案而起
天呼地应
南拥北簇
一声呐喊
一粒播撒的火种
一面红旗
一团燃烧的烈焰
呼啦啦
卷起红色巨澜
那时候
革命就是这样
作为一项拼搏奋斗的事业
有如高危工种
随时会有流血
会有牺牲
会有陷入泥淖的尴尬
以及尴尬之后的悲壮
所以革命
要谦虚要谨慎
要义无反顾
勇往直前地寻找出路
这是植入革命机体
世代相袭的基因啊
不能回车
不可删除
如一棵树
虽四季交替
却无法改变苍翠本色
如一座山
历风浸雨蚀
却无法消减巍峨雄姿
又如汹涌江河
愈坎坷曲折
愈奔腾咆哮风景迤逦
识火车
作者:米丽宏
40年前,安徽小岗村还是个著名的讨饭村,深圳还是个偏僻的小渔村;而我们,太行山旮旯的很多大人孩子,还不知火车为何物。
对火车最初的印象,来自海碗爷爷。他早年贩皮子走南闯北,又爱拿这些向村人炫耀,大家都唤他“大嘴”。
有天他讲到了火车:
“哞——一声牛叫,那大家伙由13头牛拉着,呼啦啦开出了北京城!它是大黑脑袋,嘴里喷白气儿。跑起来带响儿,哐当,哐当,哐当!半天功夫就到了咱临城!那车篓儿长啊,从村东能伸到村西。咱村人都上去,也占不满一半儿!”
这个话题激起一片惊叹!
有人问:“咋是13头牛?”
“那车大——呀!每边6头,中间1头!”
“那牛半天跑八百里?比千里马还快呀?”
“哼,那是北京的牛嘛!”海碗爷哈哈大笑,薄薄的耳廓,兴奋得一跳一跳的。
火车,就这样以怪物的形象植入了我的记忆。
年,我初中毕业考上师范,算是跳出了农门。我爹一高兴,就带我们去了县境最东端的镇内,专程看火车。那里,京广铁路擦边儿而过,人们对火车已见惯不惊。亲戚说,他们看时间不用手表、闹钟,花那个冤枉钱干嘛,火车的鸣笛就是钟表!该吃饭了,该睡觉了,孩子该上学走了……都有合点的火车。一声长笛,就知道。
我羡慕着,赞叹着,可那火车老也不出现!正疑心是不是不来了,忽听一声嘹亮“牛哞”从北而来,紧接着,一个黑不溜秋的大家伙露了头!它“昂”的一声,吐了一团白汽;慢下来,经过我身边,我听见它由“哐且——哐且”变成“紧——宽”“紧——宽——宽”,絮叨了一阵儿,终于缓缓停下。
哦,除了没牛拉着!它真像海碗爷爷说的那样!
我羡慕着那些上下车的人们。他们有的携两三个包裹,衣角拽着一个小孩子;有的背一个鼓囊囊的口袋,回首呼唤着人群中的家人。有人捉着鸡鸭,有人拎着篮子,还有一个人手里拎着个袋子,那袋子蹭过我的腿,里面发出了尖锐的猪崽嘶叫。
一个人嘟囔说:“这都站了几百里,娘哎!可累死我了!”
他们从车厢里挣脱,像刚走出一个疲乏的故事;然而在我看来,他们多幸运,毕竟他们坐上了火车。
参加工作后,坐火车的机会多起来。年,第一次出远门,坐火车,到承德参加一个语文教学研讨会。那次我们早早托人到石家庄买了开往承德的次车票。
一到火车站广场,我的眼睛就有点不够用,广场那么大呀!我看到很多蛇皮袋、皮包、桶盆、折叠凳……五花八门的行李,散放得一堆儿一簇的。有人在地上铺一张报纸,坐着养神儿;有人啪啪跑着赶车,婴儿袋里装着她的小孩;孩子小脚丫拍拍打打,“咯咯咯”笑得像朵花儿。
我们排队,检票,进站,个个背着大包,匆匆寻自己的车厢,生怕被火车抛下不管。
终于登上那四级铁梯,我又累又热又新奇!还没来得及细品味,就觉得热气、汗味,一股脑儿扑来;我的汗也很配合地涌出来。大汗淋漓里,找座位,坐下,耳畔是此起彼伏的南腔北调。
这真是声色味俱全啊,车厢成了一个杂烩蒸煮的鼎,快要煮沸了。
火车启动,缓缓驶离,头顶的老式电风扇开始摇晃,“嗡嗡”地搅动着车厢里的气流。终于,窗扇被人合力提起,对流风呼呼扑进,闷热消散了一些。
对坐在“L”形硬椅上的人们,先是用眼神触探,不久气场便活络起来。我对面的大姐,知我去承德,问我先前去过没有,知不知道避暑山庄;另一侧窗口的女人和对面青年各用自己的方言交谈着。喝酒吃鸡的胖子,光脊梁扇蒲扇的老汉,握着书的少女,捧着玻璃杯凝望窗外的“眼镜先生”,脑门上贴了纸条打扑克的男女,一边嗑瓜子一边闲聊的人……车厢,嘈杂、热火却又其乐融融。
那次,我一张硬座票,11个小时旅程,一切都被火车载着跑,过桥梁、田野、村庄、河流。没有窗玻璃的隔挡,景致格外清晰。只是那风硬硬的,打得脸麻酥酥。无意间一抹,竟一手黑灰。
之后,行程越来越远。年去桂林,乘坐的是北京往南宁的“K21”次。桔红色车皮,有空调;购票也不再东跑西颠求人代购。网络上,一键搞定。
据说,这一年我们国家火车提速已有6次;但我们这辆车车速不太快,一程25个站点,我们将在火车上度过近24个钟头。因此我们选了卧铺。第一次走进卧铺的小格子间,好似进入了一种奇怪的状态:身心全部交付后的那种从容和悠闲。
格子间大多时候很安静。除偶尔寒暄,人人由一部小小手机与车厢外的世界相连。下铺与客户谈生意,嘴里蹦出的是“钢材”“保暖材料”“订金一千万”;上铺,该是沉浸于恋爱中,对着手机一会儿撒娇一会儿冒火。
这些声音不经意就灌一耳朵。一切安静下来时,咔嚓咔嚓的行进曲,就及时予以补充。车至武昌站,已是夜深,火车在此停靠22分钟。我侧身卧伏在窗边,轻轻撩起窗帘。窗外迷离的灯火,瞌睡了似的;夜气似一匹灰色丝绸,裹住了时间。拖着拉杆箱的人,来来往往,世界半睡半醒地已经出发。
乘火车的感觉,越来越舒适。年深秋,我赴辽宁参加笔会,网上购了和谐号“G”动车票。在明亮大气的石家庄新火车站,我搭上这趟武汉至长春的动车北上。
身边的旅人,几乎都失去了携大包小包的兴致。大家至多一个拉杆箱,一个小背包;潇洒者,甚至拎部手机闯天下。我们按票入座,通过宽畅的走道,再也看不到站着、蹲着、坐着的人。一路过去,如行平地,没有颠簸,没有摇晃,没有阻挡,闲庭信步般逍遥。
找到座位,打开小桌板,调节好靠背的角度,坐下。人在旅途,胜似休闲。
车厢的滚动LED显示屏上,很快显示出:km/h。耳畔没有嘈杂人声。“哐且哐且”,那久远的吟唱,也不复出现。牛哞,已成为永远的历史。入耳,是轻柔的广播,是车体穿越空气“刷刷”的摩擦声。
我安静地听着广播,知道就在这一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两万公里,成为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的国家。时速二百公里乃至三百公里以上的动车组列车,不断投入运行。
和谐号,复兴号,拥有更尖端技术、更快捷速度、更舒适乘坐体验的动车,将不断出现在百姓生活中。
我似乎看见城市和乡村借着绿树丫杈般的铁路网,完成了历史性的对接;也看到承载无数希冀和憧憬的车轮,以不可阻拦的速度和力量,穿越70年峥嵘岁月、40年改革开放,驶向新时代的——中国梦。
从天安门前走过
作者:黄长江
我们走向天安门远远的
眺望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我的心中贮藏着
深深的几个字
我爱你中国
凝望着高高的五星红旗
我的眼里闪着泪花
也闪出了一句真心的话
我爱你中国
再从天安门广场望出去
望遍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
望遍十四亿人民开出的花朵
望透五十六个民族
聚成的中华儿女
那是一片大海啊波澜壮阔
再向历史看过去四十年
七十年一百年五千多年
几万年十几万年几十万年
那是一条大江啊一条
浩浩荡荡的波涛滚滚的大河
而我们欢呼着跳跃着
从天安门前走过的我们
也是一条浩浩荡荡的滔滔大河
一座城的70年时光底片
作者:李晓
我与一座城,相伴相守,已有了40多年时光。
于史海钩沉中,我在这座城市的千年涛声中,打捞着它昨天的历史,倾听着今天的故事。
70年前的十月,北京城礼炮齐鸣,一个国家在金秋的季节诞生了。
那天下午,我12岁的父亲,正赤足走在去万县城的路上,他是陪我爷爷去城里卖扫帚。两个月后的12月8日,一支叫做解放军的部队从南门口码头登陆,一座城市万人空巷,欢呼解放军入城。年的城市记忆,是这个百废待兴的城市,她的天边亮起了绯红的晨曦。
70年前,故乡的这座小城,在太白岩下仿佛戴着一顶破毡帽,几万人口挤在这座老宅院林立、中西式风格结合的破旧小城里。传统的多是石门楼、石门墩、天井回廊、画栋雕梁的深宅大院。庭院深深,瓦缝参差,是这座城市古朴而沧桑的历史。
年10月,一个国家迎来了她的10周年诞辰,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式。这座长江边的城市,几条主要马路上也开始出现涌动的人流,墙上贴满了祝福与歌颂祖国的大幅标语,身穿中山装的父亲也行进在游行队伍当中,苍白的脸颊那一天有了幸福的红晕。那一年秋天,父亲考入了这座城市西郊的一所师专。
那天,父亲去了城西的西山钟楼,身高52米的钟楼在老城中足以鹤立鸡群了。父亲站在钟楼下,仰望着矗立云霄的钟楼,悠扬的报时钟声与江面上轮船的汽笛声合奏成了这座城市的心跳。当天晚上,兴奋不已的父亲居然还与同学们去城里唯一的一家电影院看了《百鸟朝凤》。从电影院出来,父亲已是饥饿之极,他在昏暗的街灯下,看见二马路旁的一家铺子里还在蒸着热气腾腾的馒头,他花了5分钱买了一个馒头,捂在手里一点一点地吃。年的城市记忆,是一座城市刚刚砸烂大炼钢铁的炉子,一个少年疾疾行走的身影。
年国庆,出世一个多月的我,第一次亲近了万县城。父亲毕业以后,分配到城里一机关做秘书。父亲和母亲轮流抱着我,去二马路旁的红星相馆照了一张合影。照片上,一脸严肃的父亲把语录本放在我胸前,母亲的笑容,拘谨中依然透出内心的羞怯和幸福。年的城市记忆,她是一个襁褓中的孩子,隐隐约约中看到了大人们焦灼的眼神,然而,她读不懂这个城市到底发生了什么。
年夏天,我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成绩考了分,父亲为了奖赏我,领着我从老家山梁上步行5个多小时后来到城里。城里的夏天,我吃上了冰糕,最初的一口,冻得我的胸口抽搐了一下。我还和城里的孩子第一次去长江游泳,夏日的江水竟然也刺骨。我在和平广场的图书摊前看书,蝉鸣在树荫里不停的响起,而我坐在图书摊前的矮凳上看书,从早晨一直到夕阳西下。年记忆中的城市,它的大街上四处张贴着拨乱反正之类的欢呼标语。
年,20岁的我带着一种青春期的荷尔蒙,急不可捺地打开了这座城市的一扇一扇房门。我还记得领了第一个月工资后,兴冲冲去当铺巷买了两斤油酥鸭子赶回到乡村的土屋里,母亲边吃边流泪:“娃,妈这一辈子,享福了!”我与这座城市的恋爱越来越深。胜利路茶馆顶篷上的雨滴声,夜市上眼花缭乱的三峡石,二马路“美味春”里的小笼汤包,环城路旁配钥匙的小贩……年的城市记忆,她是一册册线装书,一旦风起,便会哗哗打开,扑入我的心扉。
当年的春风徐徐吹开这座城市的城门时,万县的下半城,已经隐隐约约听到了渐涨的涛声。三峡工程上马,百万大移民的国家行动开始了。那些移民告别故土的日子,江面上满载着乡亲的船奔赴他乡,慷慨悲壮而又满怀希望的一次一次启程,一次一次让江水上涨。
城里有一位老摄影家,用数万张照片留存下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光与影的记录,更是对远去岁月的眷眷挽留。
年国庆那天,我和62岁的父亲攀上太白岩顶,望着风中的城市,听到了她正在成长中拔节的声音。那一年,这座叫万县的城市,又恢复了历史中沧桑厚重的名字:万州。父亲在山顶上手搭凉蓬,望着高楼密集的城市,他感慨,孩子啊,爸爸认不出城市原来的样子了。年的城市记忆,是一个城市的广场,刷出了新的起跑线。
年春天,作为三峡移民到上海的老表一家,从黄浦江畔回到了这座方圆4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当初,我的表哥从故乡装了一麻袋泥土到了上海,他用这土培植了一棵树,而今,枝叶苍翠的树流淌着故乡土地里的“脐血”。我同表哥漫步在这被称为“湖城”的滨江大道上,对面是万吨巨轮安稳停泊的深水港码头。表哥说,他恍惚中以为是到了繁华的上海外滩。年的城市记忆,是平湖碧波中开往春天的一艘大船,汽笛声鸣,两岸青山。
一座城市的70年时光底片,它缤纷灿烂的画面,其实也是一个国家在70年的风云激荡铿锵行进中,一个小小的缩影。我愿意把属于一座城的时光底片,珍藏在记忆中最柔软的角落,它将归类于一座城的城志抒写当中,添作寻常的一砖一瓦,也归类于我生命影像的书卷中,成为最写实最生动的页码。
来源:工人日报
本期编辑:肖婕妤雷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