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进富
现今的乡村,亲朋好友们平常各奔“钱”程,能在一起相聚的日子也就腊月和正月中短暂的十来天。因而,大家都很珍惜这短暂的相聚,而走人户就是最好的联络亲情友情的相聚形式。这期间,痛痛快快地喝,痛痛快快地玩,不说平日里的酸甜苦辣,也不提过往中的恩怨情仇。
正月里走人户讲究一个礼尚往来。正月,是一年的开头,象征一年的财运,走人户时不能两手空空,得提点礼品,意为给主人家送财。这个礼品,不同的年代,走不同的人家,也不尽相同。比如我知道上世纪70年代,走人户得提一个篾编提篼,里面装一块两斤重的坐臀肉,俗名“人情肉”,还得放两包挂面、一袋油纸包糖果。当然,收礼的亲戚不会全都收下,会留三分之一作为回礼,还会外添一块毛巾回礼。这种走法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
到了90年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在乎肉了,走人户的礼品也简单化了,不提肉不提挂面也不提糖果,取而代之的是两瓶酒,外加几斤时鲜水果。过去的老式提篼太土气,改用礼品盒、塑胶袋,显得随意洒脱又轻便。其实,这样的礼品,还有一层弦外之意,就是我提来了,就不打算提回去。若亲戚家中有年岁大的老年人,得多买一盒奶粉之类的滋补品。
若是亲友家做大生、恭贺新房、迎亲嫁娶等,不仅要提礼品,还要送礼钱,外加花红礼炮。这个红包,也是很有讲究的。根据各人的家庭情况,可多可少,但是,有个最低标准。送得太少了,丢人现眼。因为做大喜事的主人,会在院门口放一张收礼的桌子,你送多少,都安排有村里最有学问的人用毛笔工工整整记录在收礼单上,来走人户的人都能看到。今后,你家做大喜事了,收过礼的人家就会看看礼单,在你的礼金基础上加上10元、20元或50元、元不等,表示对你的回敬。其实这样不好,你来我往的,人户长久走下去,就不是一笔小数目了。像我与我岳父家吧,生日往来的礼金,从刚结婚时的三五十元,翻加到元、元、元、元……那年我乔迁新居,岳父送我0元,过了两年岳父80大寿我还礼2元。这个礼金对于农村人来说,有点高了,再往后走不知还会加到好多呢。
正月里待客,给亲友小孩的红包最令人费心思,多了自己承受不起,少了又丢面子。你给小孩的钱少了,就显得不够疼爱。想来很是不好拿捏,因而,我家里的这些琐事,我一般都让妻子去打理。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走人户,总是盼着望着。看到大人换新衣服,就知道有人户要走了,就嗯嗯唔唔闹着,生怕大人不带自己去似的。其实,大人早就准备好了新衣裤。我换上后,大人一只手挽着装满礼物的提篼,一只手拉着我的小手往亲戚家走。到了能望见亲戚家的房檐时,就会听到汪汪的狗叫声,这叫声似乎是在给亲戚家报喜。于是乎,亲戚会迎出院外,问候的声音伴着笑脸令人愉悦。
走人户一般到达亲戚家是半晌午,主人会给客人煮一碗红糖醪糟蛋或者一碗荷包蛋面打尖,午饭要一两点左右才吃得上呢。
近年来,常听到有朋友感叹:有点怕过春节了。理由是现在大多数平日在外打拼的人,把生日、婚庆都选择在春节前后宴客。这样一来,有时一天得走几家人户,全家人分开走都走不过来,还得请人代走。一天送出去的礼钱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数目,难怪要怕。
在我看来,走人户不应该看礼轻礼重,关键是走出浓情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