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我和邱师兄、邵师兄、骆天四人一车从广州出发自驾游,要去四川、云南逛一圈。
当天下午进入元谋县境内,满眼一望无际的黄绿色的草场,地表起伏不平。这里似乎是高原草甸。东面的天空上,一轮圆月在地平线上升起。四周的光线倏然暗淡下来,天黑了。元谋,历史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的元谋人,就是在这里发现的。我正在造访孩童记忆里的遥不可及的远方。哪怕只是路过,心里仍然漾起一阵莫名的激动。原来说元谋人是万年前的智人,后来重新测定说是只有70多万年。
云南元谋县的月亮,邵师兄说,今晚避开攀枝花,在米易县住一晚吧。于是,我在地图上找酒店,阿骆打电话把酒店预订下来。20点50分左右,我们从高速下来,驶进米易县城。回来后,才知道,那是攀莲镇,米易县政府所在地。
收费站出口处,几名警察正在查车。三、四辆车停在路边排队等候。我们的车经过,警察居然挥挥手,让我们直接驶离。阿骆说:看,警察就知道我们是好人,直接放行。真能瞎掰!
县城坐落在河谷里。安宁河水穿城流过。沿河两岸的酒店、大楼上,耀眼的霓虹展现着多彩的图案,显得热情过度。远远地,一栋楼整个外墙上一个巨大的霓虹大开大放地变幻,非常抢眼。有时通体点亮;有时显出中秋、国庆快乐字样;有时礼炮缤纷绽放;有时像水波一样,一圈一圈从下往上攀爬。街道上车少人稀,这一幢楼让整个小城变得异常活泼。
一栋临河的酒店的光影,倒映在水里,落入阿骆的视线。他觉得很美,还说要是晚上能住在那间酒店,多好啊。在他的催促下,我手忙脚乱地找到那间酒店的电话。电话打过去,多块一晚,超出我们的心理预期,便老老实实地往预订过的酒店驶去。在导航的指引下,我们穿过县城中心街道,离最炫的霓虹越来越近。那栋楼不高,不到十层。难道今晚我们要住进这栋楼?太巧了。
想得美!预订的酒店安宁明珠大酒店,就在那栋楼斜对面。办完入住手续,我们走下楼,在当地人的指点下,穿过向阳路,通过一个古色古香、挂满大红灯笼的游廊,走到清桐路,一路往南,在育才路的交叉路口,看到一家牛肉馆,正是我们在大众点评网上看到的那家店。可惜,晚上九点半,他们已经打烊!
米易县城的烧烤城,清桐路东面,恰好是一个烧烤城,就吃烧烤吧。坐下来,我向服务员询问的第一句话就是:那边黑乎乎的,是山吗?烧烤场一拉溜摆出的十几张桌台笼罩在明亮的灯光下;四周一片昏黑;头顶上,月色胧明,天空一轮圆月在云朵间徜徉,时隐时现。仰起脸,东南方向,能看到一道黑黝黝的影子。是云吗?离得有点太近,又有点过于沉稳,没有云朵的灵动。是山吗?有点太高,必须抬起下颌,作仰视观。
邱师兄说,肯定是啦;邵师兄提醒道,阿郎,从下高速起,这个问题,你都问好几遍了;阿骆说,阿郎,能提个有创意点的问题不?我嘿嘿笑出声来,心想,我的问题很有创意,你们没看出来而已。那女子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了一眼,然后点点头,说是呀。我盯着那山的黑影发呆。既然她确认那就是山,这山确实很高,对于一个长期呆在拥挤城市里的人来,感觉很新奇。
点过的食材,由老板帮我们烤熟、切好,送到桌子上来。不一会儿,食客们陆陆续续地在四周落座,推杯换盏,猜拳行令的声音,夹杂在肆无忌惮的谈笑声中,小街热闹起来。米易县城坐落在一个宽阔的山谷里,这一点我已经渐渐适应。夜色吹来,裹挟着深秋的寒意。我们举起酒杯,为两天来的顺利行程干杯。再次举杯,为未来几天的顺利干杯。阿骆建议为两位师兄的辛苦再干一杯。月亮也来凑兴,从云层里钻出来,好一轮圆月!
米易河谷,我说,今天的月亮好圆。邵师兄说,当然了,今天是中秋节。说着,还取出一盒月饼,说我们也过过中秋节。邱师兄说,我这里也有一盒。我感慨万千,没想到,会在这么一个做梦都想不到的地方过中秋节。
月饼太多,吃不完,师兄们决定赠送两块给服务员小妹。每块都有两层独立包装,样子很精美。我指着贴在墙上的巨幅海报问道,小妹,这里不是米易县吗?那里怎么写着“迷易第一烧烤”呢?小妹答道,那不是“迷易”,是“迷昜”,读作“阳”。昜字比易字多一横,起初,太阳的就是太昜。很久以前,米易就叫迷昜,可能是很多人都把它念成迷易,干脆改成米易。
阿骆笑道,阿郎可是作家呀,竟然认错了字。我一点也不觉得难堪,一来阿骆把我“坐家”不出,当成“作家”;二来,自从无知无畏地投身写作以来,我才发现,有很多汉字不会认,不会写,不会用。认错一个两个字,太正常了。感谢那位四川小妹教我们多认识一个字。
后来,我才知道,清朝某年,有一位捐钱买官的知县误以为他的任所是米易,在家书中说自己是米易知县,下属也无人敢提醒。解放后,年7月2日,西康省设迷昜县。年8月1日,迷昜改为米易。说是此地的水稻一年三熟,大米来得容易。我猜测,这是将错就错。
月亮没有给我们多少时间发感慨,眨眼功夫,她又躲进云层,天上还下起雨来。老板拿来遮阳伞,四周烧烤的烟雾弥漫成一团。阿骆拿出一个精致的小盒子,打开,竟然是一套茶具。8只小杯子,跟指甲盖差不多大。沏茶壶、滤茶漏斗、分茶杯、茶叶夹子和茶杯,一样都不少,不过是个头很“迷你”而已。从小生在信阳茶乡的我,也爱喝,只爱喝绿茶。对于茶具,并不计较。阿骆好像更在乎茶具。
清桐路、向阳路之间的廊道夜色已深,雨阵收场,我们酒足饭饱,原路返回,又走进那条连接清桐路与向阳路的廊道。这条廊道由一个个“口”字形的混凝土框架串联而成,内框嵌着木板雕刻的门帘纹饰,头顶上挂着一排大红灯笼;脚下是木板铺成的甬道;廊道两边两宽阔的水池里,成群的红鲤鱼游来游去。阿骆提议我们在这里照张合影,于是,我们四个人站成一排,请在一边闲逛的一位小伙子为我们拍下第一张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