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间,年已走至半程,五月的风带来六月的绚烂,也迎来了毕业的日子。四年弹指间流过,在班主任孙雅微的带领下,浙外级汉语言文学(涉外文秘)的同学们创造了许多美好,而在这个夏日,他们将要迈向各自的人生道路。回首看,过往的美好从不曾离去。
犹记得,大一新生的你们,怀揣着初入大学的欣喜好奇。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聚在一个班级里共同参加新生风采晚会,青涩的脸庞,雀跃的神情写满对未来的期待。
军训,是每个新生都要经历的一项。统一的着装,太阳底下的标准军姿,操场上挥洒的汗水共同见证着这段时光。同学彼此间的陌生在慢慢消除,距离逐渐被拉近。
班会活动自然必不可少。无论是知识分享会还是零食会,大家的感情在一次次的活动中越发紧密。18文秘这个大家庭是同学们共同创造的。
也曾一起走出校园外
去创造更多美好的回忆
烧烤聚餐,尽情欢笑
蛋糕上的祝福语是大家共同所想
向下滑动查看
在前往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之前,让我们听听18文秘的同学们的内心想法吧。
点此展开
18文秘赵慈鑫:
拥抱昨日青空,来日无问西东。
时光荏苒,终于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要同往日的学生身份说句道别了。
口罩、疫情,阻挡了本该属于我们的盛大的离别。天南海北的距离,曾经在这一隅浙外的天地里交汇。四年大学,三年疫情。我们上过最长的网课,经历过漫长的隔离、封校和分离,我们从夏天走来,即将在夏天离开。
我们眼见浙外高楼起,从一所连大门都看不见的“浙江外国语学院”,到乳白的三孔校门矗立。我们眼见浙外宴宾客,从涵养楼到弘文馆,从博文堂到同文堂。也真诚的希望,浙外能够永远如初升的朝阳一般,其道大光。尽管在我们即将离去之时,校园内还是响着“络绎不绝”的施工声,地铁三号线还是时不时的挖断学校的水管。
在四年的旅程中,我们遇见过很好的老师。有在开学典礼一拍桌子,说“我们会是她带完的第一届学生”,语毕比在座所有新生都激动的抛洒泪水的辅导员;有因为学生接种疫苗意愿不强苦恼得整晚整晚睡不着的副书记;有上课时充满魅力、欢声笑语,能够让学生堂堂都不缺课的考查课老师;有兢兢业业、传道授业、钻研课题的专业课老师;也有为班级尽心尽力,对每位同学认真负责,将学生视作朋友的班主任......他们有的比我们先一步离开了学校,奔赴了更远大的前程,也有的仍然在同一或者不同的岗位,为能够带出更好的下一代学生而努力。
大学四年,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不在大师,不在大官,在于伟大的观念,在于能否把自己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回首四年,感叹和遗憾并存。我们看过在追梦堂举办的中文十佳歌手,感受过中文拿下每一个团体第一名的激动与澎湃,欣赏过风情舞社顾盼生姿的《金陵十三钗》,没有错过“女神节”邀请明星进浙外的盛况,迎接过全校一同倒数、齐放礼炮的新年,体验过在操场开露天小型演唱会的青春气息。我们有过无数个美妙的回忆时刻,就算已经很久没有举办过大型活动,就算有些在记忆里的社团甚至已经解散,但是这些回忆碎片会永远在我们的生命里熠熠生辉。
在浙外,在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一年一年的形成自己的青春回忆。我们目送过15届、16届、17届离开校园,如今转眼,我们也成为了要将学士帽高高抛起的人。
祝愿在这段人生旅程中遇到的所有伙伴:
鲜衣怒马少年郎,春风得意马蹄疾。
人生海海,初心如磐。
点此展开
18文秘郑泓妍:
不知不觉在浙外四年了,仿佛昨天还是刚来到这里的大一新生,可转眼我们已共同度过了四个春夏一千四百多个日夜,终于我们即将分别在这个雨水与阳光交织的六月。
不知道你还记得第一次来到这里的场景吗?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口喘着气,一边爬着六层楼的东和宿舍,一边又热又累地怀疑人生。那要了命的军训更是对新生的一场“残酷”洗礼,每天最期盼的就是连着下好几天大雨,解散回宿舍后第一件事就是开空调瘫在床上,像一具没有灵魂“尸体”。大一的时候还有晚自习,每天来回穿梭在外语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