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一闪,恍惚之间,腊月下旬了。人感觉最慢的时光是童年和少年,因为经事不多,所谓岁月静好,因为有大人在那替你负重前行。而到了中年,日子快得让人慌乱。
01
真正的年即将到来,街里、镇上都摆满了花花绿绿的年画、挂历,尤其是红色耀目的鞭炮。只是,偶尔才听到响,人们放的不多了。不像我小时候,在村子里稍显寂寞,就去厢房拿出几个“二响子”,砰、咣地响彻冬日里的氤氲村庄上空,硬硬地咂向横着流动着的寒冷的风,纷散着零碎的炮屑嘚瑟着飘落下来。而留下给这亘古的山山水水一点动静,昭示着山乡自然墨水画,已着上了人为的一笔。
人事有待谢,往事成古今。人生最难发把握的是命运,最难留住的是时光,最难割舍的是情感。
鞭炮是狂欢的,更是苦难的。年的文化流传至今,“爆竹声声辞旧岁,总把新桃换旧符。”割舍与期冀交织,遗憾与欣喜相融。年轰轰而来,又轻轻而去。有多少人因为没有创造成就而惆怅失意,有多少人因为还可以而轻松度过,有多少人因为富足而任性而为。
生活自小偏拮据,但没有过度消费。父亲即使是再困难,也会在长长的冬夜里,从镇上带回来条状筒型的闪光雷,后来有了成盒四方的震天雷。听二叔讲,70年代后期,当时父亲领着二叔第一次到母亲家串门,父亲在镇上买了些点心,并给他买了一挂“孙悟空”小红鞭。老舅和二步同岁,因为二叔拆开小鞭,一会放一个一会放一个,挺响,也着实让人羡慕。和二叔要还不给,就只能动抢的,而且抢完就跑了。二叔当时就哭了,父亲宽慰他说:待会我再给你买一挂。二叔这才停止了抽泣。想想,一挂小鞭足以让童年多么炫丽多彩,让人心思善,让人满足和快乐。
而到了80年代,供销社渐衰,鞭炮仍然缺乏。偶尔大人们给买了一挂小鞭,或是头的或是头的,大都红色的塑料包裹着,一张长条的硬纸印上一些好看的图案,比如啄木鸟、大地红之类的。鞭炮怕潮湿,所以,我们纷纷把小鞭藏在干燥或干冷屋外某处。每天珍惜着把小鞭从一头解下几颗,从灶火堆里拿出带着火炭的木棍,小心地点燃一粒小鞭,便远远地躲开,听着“叭”的一声响,感觉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那时,还有一种鞭叫“十响一钴打”,就是十个小鞭之后配一个雷子(较大的鞭),雷子个头大,放一个雷子声音特别响,但一整挂放时,因雷子容易将点燃的鞭绳炸断而出现重点现象,那就顺畅了。长大点时,就像大人一样点燃一支香烟,将二响子(双响)底下粘着吐沫,粘在提前泼水冻成的冰面上,等座住了不会一碰就倒时,将燃火的香烟对准二响子的捻线上。有时竟然点了半天没点燃,那药捻接触不到真正的火炭上,没有点燃滋花,可能是害怕的原因没等点燃就往后跑,结果往往是没有放响,让人白白激动了一回。而真正点着冒着火花后,马上在冰面上留下一团黑色,腾空而起并在即将坠落时炸开,散去一团烟火。
在村子里,为了减少开支,让紧巴巴的日子好过一些,一般都舍不得买鞭炮,也就是过年那几天放一放。再者,放鞭炮是男孩子的事,女孩子胆小,喜欢花不喜欢炮。父亲是最活跃的人,在村子中弄出点动静来,最显著的就是买了一些鞭炮,自己也放,特别是同村的伙伴们恰在我家,那时村子里还没有安电,漆黑的夜色里,闪光的金蕾不断在空中炸响,让四村五邻都奔出屋门仰望夜空,而伙伴们也都受村风的影响,都是过日子的人,放过之后,想的其实还是持久的生计。
02
除夕这一天很特别,有些答案要在这天揭晓,有些总结和祝愿这天兑现,有些时运和时机在这天开始运转。家家户户都不约而同地重视和被重视这一天。
这一天是旧年的最后一天,五神下界,有许多讲究说不明白。比如,这一天太阳没日头,家里的水缸要注满水,用纱布包着各种粮食系上绳序进缸中。待放完鞭炮午夜12时,大人们很严肃地将此物拽出,撕开纱布,细看哪种粮食发芽,哪个种子发芽的说明今年会丰收。
除夕在记忆的过往中,是精神高度紧张而又兴奋的一天,在低矮的土屋里,在最偏远的山沟里,流淌着不仅仅是快乐,还有隐隐的无助和哀愁,甚至是头疼。
自发的家业和日子攀,与实际作为下窘迫的挫败感,及为未来担忧而又不得不再次面对的痛苦感,交织在这一天里,还有许多梦想和未竟事业。尤其是一年来没有收成,或者收入不多,在这个世界上,较少有人会雪中送炭,给人以温暖,大都靠自已愈合伤口,如山上的枯草和屋外的寒风。
当初村子里没安电,过着较为原始的生活。过年那天,母亲烧着父亲几天前劈好的木头,用大锅煮着猪肘子,父亲和我开始粘对联。泉水兴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车行千里路人马保平安、出门见喜、抬头见喜、春回大地等,还要有贴在大门外、屋外、里屋门框上的对联等。忙碌的年节,狂欢的年节,让人无处不受其感染。
家家户户,红彤彤的挂喜、春联,拉长焦距,与青松、黄土地和连绵的山岭,绵亘出一幅苍天黄土冷峻画面。
过年午饭一般都得到下午才能吃上,开饭时几乎都要放炮,鞭的较少。晚上,过年的各屋都要有亮,迎接福祉到来。我们提前糊好灯笼(有个木棍四柱,用硬塑料围上)里放上一根蜡烛,放在仓房和厨房,里屋则是较为通明的保险灯(油灯),带灯芯棉的那种,将柴油一点点输送上来,时间长了灯芯就会焦,熏烟直冒,这时就要拨灯芯挑亮。饭后,有的串门,有的小睡,有的打牌,有的准备年夜饭。而到了10点多钟,周边各村就开始放鞭炮了。村子里人开始坐不住,纷纷翘首周围及远处的燃放的烟花,悄悄地从仓房里把冻好的鞭炮拿出来,摆好位置,最终决定发祉(最大程度上燃放鞭炮)。
父亲和母亲早已在院子当中准备好一堆玉米秸杆,再往上面泼上一些柴油,点燃这堆篝火的同时,那缠好在很长木杆子的几千响鞭也被点燃。接着,那同时早已摆放好的礼炮也喷火齐发。
这时,我和父母站在氤氲的充满祝福而又像战场的年夜里,深深地知道,支家过日子的男人,这时只能靠自己了,我们三人力量是唯一的,我们是孤独的,我们是一体的,荣辱与共,所有的奋斗和坚持及未来都由我们这个家来面对和迎接。
03
再大些。鞭炮种类升级、价格上涨,再不像以来花个百八十元,就能买回一抱。面临着惨淡的生计,年轻的岁月在愁苦中且行且远。始终不知道鞭炮从何而来,从何而去,深层次东西也不容自己去想。眼前的生活和困难让我远离诗和远方,每到年关,内心都有一种纠结感、失落感。生活不易,除了风轻云淡,还有诸多外在和内在的压力。而长久的压抑,会形成抑郁。家境本来就不殷实,鞭炮的多少也显示家庭收入的多寡。
父亲也渐渐老了,岁月的年轮让父亲经历底层困局而麻木甚至自欺欺人。我刚毕业工作刚开始尚显青涩,囊中也较为羞涩,但总算能添补家用,全家的生计还稍有些喘息,不然一年就那么点农粮收入不精打细算,可能会无米下锅。
无产到了中产,人会较为理智,穷欢乐的事似乎不那么看重了,能够实事求是地按着自己的能力去办事。所以鞭炮就少买了一些,对更大的更响的鞭炮就权当个看客了,因为那一会儿的功夫,欣赏的不止是放炮人,浪漫的还有那低调的冷静的心。热闹过了,就应当归于平静。就像喝酒,喝者高也,不喝者也没损失什么。
鞭炮的盛衰与大环境也息息相关。时代在变化,社会和个人的主要矛盾难在与以前一样了。就像家乡的北大河,过去汩汩而流,暖泉频现,可当下却早已不成样子,难觅过去的风采。随着大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河南等地农村也限制甚至禁止燃放了。尽管这样年味渐淡,但采访中的村人也说出认同道理:一个村子少花了好几万块钱,还环保。从私利来讲节省了花费,从公益来讲对空气环境都好。这样认识突破了传统关于过年的情结束缚,越来越现实了。
04
年,对于目前许多人来讲,躲避!过年不回家,加班或者旅游。而我在大医院度过,大城市层层包围下,满城皆空,十店九关,也未曾听到鞭炮声,医院地铺上被赶出来的女人抽泣声。城里乡下,过去现在,拉长时空,都是于所在的环境下的适应与不适应。快乐源于自心,借助于物时重物,无需借助时心静自然凉。
荒废中,四十多岁了。平凡的四十多年过来了,昔日的一条街几栋房的供销小镇变成了两条街商贸街上,村里的土房变成了瓦房,村道由原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四米多宽的水泥路,下雨雪天再不也会出现车后甩泥现象了。我也由童年、少年、青年步入了中年,头发由黑成簇地开始白了。
进入了不惑之年,以前不知道的,到这个年龄段,会在以往的基础上突然悟开了。但就鞭炮来讲,喜庆文化及春节文化仍然坚挺,但受政策导向和消费倾向影响,腊月28了,县城鞭炮摊还在抱怨没买的人不多。是啊,鞭炮此时有点像奢侈品,一整天也听不到鞭炮炸响。但刚收到消息,乡下的一鞭炮摊位已卖鞭炮20多万元了。城里和乡下的鞭炮消费观念还是不同啊!
05
儿子喜欢鞭炮,但不敢放,就买摔炮,他在盒里拿出来一个,使劲甩向远处,再一捂耳朵,听那“乓”的一声,那样子既好玩又好笑。儿子很可爱、也很淘气,有的地方像他爷爷,隔代遗传吧。
这么多年来,就像“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眼看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冬天还远远没有到来”。过年是需要条件的,不是唯心的,需要与物质及预期心态相符合,否则哪有什么幸福和快乐可言?
年就是个约会,敞开心扉的时刻。如果这时放不开,那不但不划算,还会让人抑郁。正如张学良晚年说长寿的秘密:能睡觉,多少人想睡就睡,不管第二天怎么样,也照样能睡着。长远和未来没有尽头,爱在当下,放松神经,舒畅心情,应当成为养生康健之道。一是心情,二是环境,三是病。心情好才能百病除。为此,鞭炮是得要放的,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至少要让童年记忆中有更多的欢乐。
丰盈的年景,鞭炮时而响彻晴朗天空。年夜,待鞭炮响起,升腾的一块人居集地的欢乐,在浩淼星空璀璨起绽放的思想和心情!鉴于鞭炮较多,鞭炮声不断。尽管女儿对鞭炮不强求,但内心还是喜欢热闹的。鞭是圆盘的,一甩一长溜,儿子倒是很雀跃。
鞭炮纵然已零星,欢乐也阻隔在了锐寒之中。但春天的脚步却近了,一年一度的春节在紧张而又欣喜中翩然走远,春风摇曳的阳光明媚终将迎来——
在微风里,在蓝天下,山峦依然透着黄底色,儿时的漫长和青年的韶华已然离去,隽永着的,是大自然的爱和人间的温暖、美好的伴侣。贫穷惯了,热闹过了,面临着紧迫的是需要将这份岁月和土地上体会和认知记录下来,在学习和创造中,传递和体现着价值,让韶华不负,蓝天更澈,村山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