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众所周知,目前太空上就两个空间站,一个是国际空间站、一个是归我们单独所有的中国空间站。
虽然这两个空间站的作用基本一样,但是内部环境却大相径庭,特别是国际空间站,其味道“臭气熏天“已经被遭到多次吐槽。
那么,国际空间站的环境为何如此“臭气熏天“?而我们的空间站却整洁如新呢?
人类的第一个空间站
年,美国、俄罗斯以及11个欧洲航天局成员国携手合作,开始打造国际空间站,这个项目旨在建立一个长期的太空研究平台,促进各国在太空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然而,出于种种原因,中国却被美国拒之门外,无缘参与这一历史性的工程。
国际空间站的建设规模之大,费用之高令人咋舌,据估计,国际空间站的建设费用总投入达到了几千亿美元。
不仅如此,国际空间站即便是建成后,每年也需要30至40亿美元来维持其运行和开展科学实验,如此天文数字般的费用,同时也给参与国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空间站的设备更新速度越来越慢,它就像一个年迈的老人,空间站的各项功能都在逐渐衰退。
一些原本计划更换的设备也因为资金问题而被一再延后,这不仅影响了空间站的运行效率,同时也给宇航员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便。
事实上,空间站的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早在年,爱德华·埃弗雷特·黑尔在科幻小说《砖砌的月亮》中就描述了一个人造的空间导航台,这个导航台有13个球形的客厅,可以说是空间站的雏形。
但真正的空间站还要等到上个世纪才出现,年,前苏联发射了“礼炮1号”空间站,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站。
两年后,美国也发射了“天空实验室”,虽然它只是一个小型的空间站,但却标志着美国在太空领域的重要进展。
年,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开始在轨道上组装,这个庞然大物由多个舱段组成,经过数年才最终完工。
除此之外,“和平号”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这种设计在后来的国际空间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从科幻到现实,从简陋到复杂,空间站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探索太空的不懈努力,然而,如今国际空间站的现状,却让人不禁唏嘘。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咱们中国空间站是如何崛起的。
信息来源:
长江日报:“国际空间站不带我们玩,倒逼了我们”
中国空间站的崛起
当国际空间站在太空中渐渐失去光彩时,中国却开始了自己的空间站建设。
随着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的腾空而起,中国空间站的核心舱——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的正式开始。
根据计划,中国空间站将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组成,预计到年底,空间站将完成在轨组装,正式投入使用。
与国际空间站不同,中国空间站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模块化设计,这种设计使得空间站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进行扩展和升级,同时,它的预期使用寿命也更长,至少可以达到10年。
这个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运营的空间站,不仅将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里程碑,同时也将为全人类的太空探索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不仅如此,中国空间站的建设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