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觉得丝毫不会影响这个民俗的流传,原因如下:1、首先我们要知道,爆竹和烟花是两种东西,爆竹是借助竹子燃烧发出的“噼啪”声来驱赶“年兽”,而烟花是近代利用火药为主的物理反应来实现的视觉效果,并不是古代就有的;2、如果单纯从声音效果来说,电子鞭炮很容易替代它们。
烟花爆竹,是从古代演变过来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作用
相传,爆竹已经有2千多年的历史,而宋朝的王安石一首《元日》让人们把过年燃放爆竹当成了习俗的佐证,不过,据《通俗编排优》中讲,最初的爆竹并不是我们现在由火药制作而成,而是直接燃烧竹子,竹子爆裂产生“噼啪”声,至于用“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演变成后来用火药填充,再辅以各种金属粉末形成色彩斑斓的烟花,都是已发展的过程;
1、最初的作用:相传,爆竹最初的作用是驱赶一个叫“年兽”的动物,就像所有的野生动物都怕“火”和“声音”一样,人们通过燃烧竹子,在有火的同时,还能发出“噼啪”声,驱赶这个怪兽;
2、驱瘟疫作用:据说到了唐朝初年,很多地方流行瘟疫,有一个叫“李田”的人,想了一个方法:把硝石磨碎后,填充到竹筒中,让它在空中爆炸,产生的烟雾和高温可以把空气中的瘴气驱赶掉,原理与我们现在的人工降雨有相似之处;
小贴士:其实这个方法,现在还有用,只不过不是抵御瘴气,过去在农村,为了防止过早下霜,会在农田的低洼处点火,这样释放的烟雾会把霜冻化解,尤其是遇到庄稼还没长成,或者不适合收割的情况时,非常有效,农民秋季烧秸秆有这个作用;
3、庆祝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很大程度作为一种庆祝,比如:礼花、礼炮、开业庆典、结婚等,我们在过年期间,过小年送神、三十晚上接神等等,这些作用都相似,有通过声音来广而告之的意思,目的是引起他人注意;
4、娱乐作用:这个作用是在近代,尤其是各种烟花出现以后,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人们对它还仅停留在庆祝作用上,等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的放开,千奇百怪的烟花如春笋般冒了出来,而随身人们收入的增加,过年终于有钱燃放烟花爆竹了,它的娱乐作用已经远大于传统的作用;
小贴士:这里要讲一下,热衷燃放鞭炮的人群并不是过去的孩童,更多的是60、70年代的人,在他们小的时候,由于缺少娱乐项目,只有过年期间可以燃放鞭炮,这个乐趣是根深蒂固的,而那个年代过年也不像现在这么富裕,因此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称之为“条件反射”,他们会把“年味”和“燃放鞭炮”联系起来,觉得过年不燃放鞭炮,就不像过年;
他们这两代人,小的时候,都是非常困难的,很少有人能随便燃放鞭炮,现在富裕了,可以花钱购买鞭炮了,因此想要弥补小时候燃放不起的缺憾,就像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从来没有玩耍过,等到老了,一旦放开,会疯狂地玩。
其实现在的90后和00后,并不热衷燃放鞭炮,他们并不缺少娱乐项目,陪伴他们成长更多的是高科技玩具、网游、社交平台等,对于他们来说,燃放鞭炮更多的是陪伴60和70后的家长们,因此现在燃放鞭炮的主力军根本就不是儿童,更多的是成年人。
我们知道,过度燃放烟花爆竹,不仅会污染空气,还会带来其它的安全隐患,每年都会有被炸伤、失火的事件发生,因此过年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已经是非常鸡肋的一个民俗;
电子烟花,高科技烟花,未来前景可期
既然燃放烟花爆竹有这么多的弊端,而禁燃又能让天空变蓝、城市变得清洁,对于少数人来说,损失了一丝丝的年味,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担心过年这一习俗的缺失,大可以通过其它手段来弥补,就是采用无污染的电子烟花或者高科技烟花,通过声光电技术来实现物理烟花的效果,其美观和可控程度应该远超纸质烟花爆竹,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空中无人机表演,其实就是电子烟花的雏形,只要我们可通过高科技或者预设的程序控制,这些电子产品就可以在空中出现我们想要的形状和效果,甚至发出更为逼真的音效。
这样既没有污染,又可以带来年味的电子烟花,如果面世了,你会接受吗?其实我们现在的烟花爆竹也是一步一步演变而来的,欢迎留言讨论,谢谢阅读!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