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后,我国的太空建设任务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也就是说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空间站了。
天和号核心舱发射欧美国家在空间站建设方面一直以来都对我国处于排外的态度,天和号的成功将会是一次有力的回应。相比之下,美国曾经花费巨资建造的一个大型空间站,该空间站和天和核心舱对比,重量为76吨,远超只有22吨的天和核心舱,但它只运行了天就被废弃了。
这是为什么呢?毕竟从上世纪开始,美国和前苏联一直都是航空事业的领军“人物”。那具体原因出现在哪儿?本文接下来将会从该空间站的整个建造过程来讲讲,美国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一次航天大失败。
美国天空实验室阿波罗计划之后
时间回到上世纪60年代后期,阿波罗计划的成功无疑是美国在载人航天上的一次重要里程碑。向来争强好胜的美国自从苏联的第一颗卫星升空之后,就一直不断地在加紧脚步追赶。此次成功给美国政府带来了极大的信心。
不过苏联作为当时的老大哥怎么会就这么让太空头把交椅让给美国呢?既然美国先于苏联做到了载人登月,那苏联就不得不使出杀手锏了,这就是太空站计划。
美国成功完成载人登月任务太空站听起来没有载人登月那么高大上,而且显得不够直接,但这就好比把服务休息区直接建立在太空中,离地球也不远,随时可以进行补给。这样就可以让宇航员在太空中长期执行任务计划,其科研意义比载人登月这种一次性任务高多了。
宇航员进行舱外任务就在阿波罗号登月没多久,年,苏联的礼炮一号成功发射升空,苏联还派出宇航员在后续的任务中进行了停留。从整体上看,苏联此次的空间站建设虽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成功,但至少迈出了第一步,而且积累了不少经验。
苏联礼炮一号空间站美国政府了解之后开始着急了,心想这哪儿行,不能被苏联给超了。随后美国就公布了自己的计划,准备打造出自己的空间站,NASA都能登月了,凭什么不能造空间站?
说干就干,但是建造空间站可远没有发射卫星、造火箭这么简单。空间站可是要在太空中长期运行的,该怎么发射,怎么维护,如何保证在轨轨道稳定,如何稳定姿态和调节,如何避免太空影响等等。
宇宙中的空间站对此这些问题和计划其实美国国防部很早之前有过构想,“地平线”计划的负责人冯·布劳恩提议在此计划中加入空间站的设计。整个任务几乎包含在双子计划和阿波罗计划中,这两个计划的每次火箭发射都可以对空间站进行补给建造。
于是高层管理人员布劳恩建议为开发土星火箭提供额外的工作,其中包括长期停留月球、小型空间站。从年开始,布劳恩就一直致力于NASA的航空建设计划,并在土星火箭开发的中期阶段提出建造一个大型的空间站。
火箭是探索太空必不可少的工具这几年的计划开展相对土星火箭的研发来讲比较缓慢,而且高层的决定充满各种变化和犹豫,任务期间也对其进行过多次修改。一直到年,土星火箭的轨道测试工作室被更名为“天空实验室”。
本来这个计划美国国防部和NASA都是把它放在了土星火箭和阿波罗号的后面,从任务优先级来看,也远没有前者那么高。但是苏联空间站的成功运行给美国来了一激灵,一时间就有点赶鸭子上架。
天空实验室天空实验室的准备阶段还需要更多的测试和研发,不过既然已经开始了,那就干脆用土星火箭和阿波罗计划中的经验来进行建设。
短命的天空实验室
天空实验室的任务计算机本来是给阿波罗18号、19号准备的,经过重新设计后被应用在上面。轨道模型测试也是来自土星火箭,土星五号的第三级被天空实验室取代。基本上,天空实验室可以看作是前面计划中的“边角料”。
这时距离苏联空间站的成功已经过去了两年,年5月,被修改后的土星五号带着天空实验室升空了。然而,事情并没有像NASA想的那样顺利。
土星五号的大推力让整个空间站发生了严重共振,发射过程和部署过程中,空间站的微流星体防护罩以及遮阳板给弄断了。被损坏的部件还在发射过程中影响到了后面的太阳能电池板,使其后来在太空中一块电池板能够展开工作。
这种情况下,空间站指定是没办法好好工作了,那怎么办?只有补救呗,NASA随即准备了急救工作,并指派了几名宇航员在后面的天空实验室2、3、4号任务中进行了维修。
首先是丢失的太阳盖板,就是那块有遮阳防护功能的微流星板,没了这块盖子,空间站容易直接吸收太阳辐射,高温会损坏空间站。那么补救方案是啥呢?
机组人员从空间站内部的小型仪器端口部署了一个类似遮阳伞的东西,这让空间站的原本的位置看着像是拉了一张布上去遮盖。电池是没希望了,被损坏的电池板维修难度大,而且没有合适的替代方案,于是天空实验室看起来就像折了一边翅膀样。
本来这个空间站预计是要运行九年左右,但NASA对太阳活动的观察出现了错误,准确来讲是太意外了。NASA预测太阳活动会在年进入爆发期,结果没想到从年开始就提前开始进入爆发阶段。
太阳表面在不断地进行活动突如其来的太阳活动,使得天空实验室在轨道运行期间受到了因太阳活动变化的大气层带来的阻力。这种状况让原本运行就比较吃力的天空实验室加快了“老化”。考虑到后续的风险,NASA不得已将天空实验列在了报废名单中。
那后来又怎样了呢?
失败后的尝试
天空实验室的许多任务是对太阳进行观察,所以这里边配备了许多光学仪器和胶卷,宇航员的任务也主要是执行这些相关任务并进行记录。
在天空实验室服役期间倒是打破了苏联的空间站的多项纪录,不过任务从准备到进行这整个过程其实是充满坎坷和不顺的。后期NASA想要对天空实验室进行补救也难以开展,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个空间站报废。
坠毁后的空间站大部分都掉入了澳大利亚的海域中,NASA因此还收到了来自澳大利亚政府的罚单。此次任务的失利给美国来了一记闷棍,冷战结束后,NASA的财务支持也下降不少。这一系列问题都是由于行动准备不够充分,理论不够完善才让天空实验室成了美国航天历史上一件失败案例。
天空实验室坠毁本来NASA还想在后续的计划中重新开展空间站计划,80年代的自由空间站计划由于多次削减,逐渐变成了国际合作。自由空间站成为了多国之间的一个合作项目,这才有了如今的国际空间站。
放眼望去,也是由于这些失败的案例和经验才让人类走得更远。相比之下,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晚、帮忙少,很多时候都是自主研发。每一次火箭的升空发射往往是两三代人的心血,如今在地球上空运行的天宫号则是我们最好的回应。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太空探索投入了更多注意力,还有不少民营企业也开始对太空探索进行研发,火箭商业化正在成为现实。人类究竟可以走多远?星辰大海中还有多少事物可以让我们去探索?虽然未知,不过我们已经逐渐看到,最初的想象变得越来越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