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发展成就与经验启示

[提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播电视作为主流价值的引领者、社会进步的讴歌者、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不仅见证了国家70年沧桑巨变,自身也经历了跨越式发展,目前正以融合创新的姿态跨入新时代。为严谨比较和诠释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发展成就,本文重新梳理了改革开放前29年广播电视历史档案,重新统计核准各项数据,补正那一时期统计的缺失或错讹,力求全面客观概括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发展成就与经验,资政育人,启迪未来。

[关键词]广电历史;数据重建;比较研究;启迪后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双百”方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不断走向繁荣兴旺,为新时代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

70年来,广播电视在见证新中国发展成就的过程中成长壮大,自身也成为新中国发展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功效成为新中国文化建设的一颗明珠,对社会进步起着重要推动作用。70年来,广播电视总体上经历了改革开放前29年和改革开放后41年两大历史时期。

一、改革开放前广播电视建设成就

改革开放前29年,可划分为全面建设(~年)和停滞复苏(~年)两个阶段。

1.全面建设阶段

新中国的广播在开国大典的礼炮声中诞生。年10月1日下午3时,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洪亮的声音通过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实况直播,传遍大江南北。整个实况直播持续6个半小时,由著名播音员齐越、丁一岚现场播音,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性实况直播,在我国广播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人民广播诞生于抗日烽火笼罩中的延安,史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战争时期,跟随党中央转战,更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年3月25日,电台随党中央迁至北平,更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9月27日,再次更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4天后圆满完成开国大典直播任务。12月5日,经中央批准,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此前,各解放区广播电台已相继改名为某地人民广播电台,一律国营。截止年底,全国共有各级人民广播电台49座,额定从业人员名,总发射功率千瓦。

新中国广播电视从这个基点启步,经过一代又一代从业者的不懈努力,历经从广播到电视再到融媒体,从无线到有线再到卫星传输,从模拟到数字再到网络化发展历程,建成星网结合、天地交融、公共服务与增值服务并存的立体化多层次广播电视传播覆盖格局。

在全面建设阶段,初步确立了管理体制,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改组为中央广播事业局,直属政务院新闻总署领导。其任务是:领导各地人民广播电台;直接领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国内外广播;普及人民广播事业。年2月,新闻总署召开京津新闻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广播“要学会自己走路”,不能成为报纸的“有声版”。这次会议对广播探索自身发展规律产生深远影响。中央台相继开播《首都报纸摘要》(《新闻和报纸摘要》前身)、《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全国新闻联播》前身)等名牌栏目及民族语言广播、少儿广播、军事广播、对台湾广播等对象性节目,对外广播——北京广播电台每周开办日语、英语节目66小时,初步完成广播布局。

年4月,全国第一座县级广播站——吉林省九台县广播站正式播音。同年12月,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提出“先中央,后地方;先对国外广播,后对国内广播”发展规划。会议还提出推广“九台经验”。年10月,党的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发展农村广播网”。“九台经验”成为推进农村有线广播建设的主要模式。

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实验播出,并于9月2日转为正式播出,每周播出4次。次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第一次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道在天安门转播首都各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和群众游行实况。此后,每逢“五一”“十一”庆祝活动广播电视同步转播实况。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彩色电视试验播出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六个开始彩色电视试播的国家(后因经济困难暂停)。年4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在北京转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的世界性体育赛事——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北京电视台首次向西德、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出售电视片。

到年,广播电视整体发展到当时最大规模。全国拥有广播电台座,电视台和电视实验台23座,县广播站近座,有线广播喇叭多万只,从业人数达到3.44万人。三年困难时期,广播电视压缩规模,调整布局,电台减至91座,广播站几乎压缩一半,电视台减至8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沈阳、哈尔滨、长春和西安实验台)。

年9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人民广播诞生20周年题词。毛泽东的题词是:“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新中国成立后曾以9月5日作为人民广播诞生纪念日)。随着经济好转,太原、武汉、合肥、无锡和吉林市电视台先后恢复播出。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共开办4套节目;北京广播电台使用27种外语和5种对华侨广播的汉语普通话及方言播出,每周对外播出小时,全年收到个国家和地区的听众来信28.62万封;北京电视台与28个国家的电视机构建立了交换节目关系,向30个国家寄送电视片条。根据中央要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自年元旦起开办对农村广播,农村广播网得到加强。文革前,县级广播站发展到座,广播喇叭约有万只,超过压缩前水平。

2.停滞复苏阶段

文革开始后,广播电视遭受严重挫折,处于停滞徘徊状态。各地电台被军管,除少量自编节目外,一律转播中央台节目。中央台一大批有影响的名牌栏目停播,增加各类政治性节目,新闻内容重复,稿件冗长,每次30分钟的新闻节目,通常只能播出几条。文艺节目只能播8个“样板戏”、8首历史歌曲和3部电影录音剪辑。电视播出曾一度中断,后相继恢复,主要播出主席语录、新闻简报和各种群众集会等。由于政治需要,电视装置得到加强。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方租用美方彩电设备,协助转播活动讯号,这是首次从我国通过国际通讯卫星向国外发送电视报道。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恢复彩电试播,并于10月1日转为正式播出。同年12月,中央广播事业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名义致电亚广联:决定行使亚广联正式会员权利并获通过。年12月,首次当选亚广联理事。据商业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统计,截至年底,全国共有黑白、彩色电视机46.3万台,其中彩色电视机台。电视机分布情况:城市占68%,农村占32%。电视传输逐步由寄送节目改为微波传送,年建成可通达26个省市自治区的微波传输网。年7月1日,北京电视台试播《全国电视新闻联播》;10月23日、26日两天,通过三大洋上空的国际通讯卫星,向国外传送了首都军民庆祝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的电视片,36个国家和地区收转了该消息。

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广播电视开始复苏。中央人民广播台逐步恢复各类名牌栏目播出,年1月8日,在《联播》节目播出“首都人民纪念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一周年文艺晚会”录音报道,这是《联播》首次播出长达l小时的文艺晚会录音报道,透露出文艺春天即将来临的讯息;11月14日,恢复播音员报名制度;12月,北京电视台恢复面向全国播放的教学节目。年1月1日,北京电视台恢复由播音员出图像报告节目,《新闻联播》定名播出。5月1日,中央批准北京广播电台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此后,一些原来以省会城市命名的各地电视台陆续改名以省名冠名。6月,中央电视台租用国际卫星,从阿根廷向国内转播第11届世界杯足球赛实况,这是我国电视台第一次通过卫星从国外传回赛事讯号。12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简称中央三台)作了全面及时报道,见证并向国内外传达了中国即将改革开放的消息。

复苏后,广播电视整体恢复或超过文革前水平。到年,全国共有广播电台座,县广播站多座,电视台37座,1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座,电视节目可传到26个省市自治区(内蒙古、新疆、西藏未通),全年向83个国家和地区寄出个主题的电视片,计个拷贝。据初步统计,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达62%,电视人口覆盖率达36%,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近18万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38种外语和5种汉语(普通话及4种方言)播出,每天累计播音l36.5个小时,全年收到个国家和地区的听众来信10.56万封。

改革开放前29年,广播电视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被视为耳目喉舌,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文革时期,虽然一度受到冲击、发生严重倒退,但由于迅速采取军管措施,广播电视设施、人员得以保全,节目播出没有中断,电视甚至还获得超常规发展。总的来看,从年到年这29年,广播电视工作者不畏艰难、发奋创业,初步建立了全国传输覆盖网络,建立了全国联播机制,建立了一支勇于拼搏的记者队伍、建立了初步的人才培养机制。中央高度重视广播电视的专业性,注意选派政治强、懂业务的同志担任领导工作,注重研究对内、对外传播规律,要求广播电视“自己走路”,发挥音响、画面、播音特色,倡短求新,根据需求办节目。这些为广播电视在改革开放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人才保障。

二、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建设成就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广播电视步入持续快速发展轨道。这一时期总的基调是改革、创新、发展,依据重点不同,又可分为改革创新(~)、巩固提高(~年)、融合发展(年~至今)三个阶段。

1.改革创新阶段

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放我国广播电视史上第一条商业广告——参桂补酒,揭开改革开放后广播电视改革创新发展的帷幕。在这一阶段,国家实施“四级办”方针,建立健全管理体制,颁布《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推进“村村通”工程,系列台和主持人节目蓬勃兴起。广播电视被划为“第三产业”,一些地方尝试企业化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政策法规支持是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年10月召开的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0年来广播电视宣传的基本经验,讨论和明确了广播电视的性质、新时期的宣传方针、任务和奋斗目标。年3月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两个方针:一是“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事业建设方针;二是“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开展多种经营”的产业发展方针,对新时期广播电视改革创新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年10月,中央批准实施“四级办”建设方针(史称37号文件),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办广播电视的积极性,各地普遍建立健全了地(市)、县两级广播电视管理机构。为进一步加强对广播电视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年5月,中央决定撤销中央广播事业局,成立广播电视部。年1月,划入电影管理职能,改为广播电影电视部。年6月,改组为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实施“管办分离”。为保障广播电视健康有序发展,年国务院令(第号)颁布实施《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确立了现行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法律地位,授予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和管理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职责和权限,这是我国首部全面规范广播电视活动的行政法规,在广播电视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改革释放了活力。这一阶段,广播电视发展迅猛,广播电台、电视台数量迅速增加。到年广播电台增至座,电视台增至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3.7%和86.1%。年,根据中央领导指示和有关要求,推动地(市)、县两级播出机构职能转变和无线有线合并,电台、电视台数量开始压缩。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各地办台模式和节目创新风起云涌。年12月15日,广东珠江经济台开播。以“大板块、主持人直播、听众热线参与”为特征的“珠江模式”风靡大江南北,广播掀起系列化改革热潮。主持人登堂入室,成为广播电视节目明星。年5月1日,央视开办大型早间杂志节目《东方时空》,开创中国电视改革先河。年4月1日,《焦点访谈》开播,掀起舆论监督旋风。年3月16日,《实话实说》开播,成为第一个电视谈话节目。电视栏目化、频道专业化、新闻直播化成为节目改革的主调。年7月1日香港回归,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央三台精心组织、全力以赴,出色完成直播报道,让全国人民见证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时刻,极大地提振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向心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正在崛起的新形象。

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自年起在全国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大力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逐步消灭“盲区”,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到年底,基本实现已通电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的任务,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0.4%和91.6%,让党和国家的声音传进千家万户。

2.巩固提高阶段

进入新世纪,广播电视面临深化改革任务,探索前行,巩固提高。无线有线合并、县级广电职能转换基本完成。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年全国有广播电台座、电视台座、广播电视台座,从业人员49.46万人。从年7月开始试点,年全面铺开的文化体制改革,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列为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为适应新要求,广播电视实施了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展集团化改革、推动电台电视台合并和制播分离改革、推动广播电视经营性单位转企改制、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等等,总体上推动了广播电视再发展,但集团化改革遭受严重挫折。到年底,在全国需要转企改制的75个电视剧制作机构中,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等70个完成转企改制;完成或基本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整合的23个省级网络公司按照要求逐步建立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有9家有线网络公司成功上市。为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这一轮深化改革,以体制机制突破为特征,以广播电视行业由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为标志,实现了体制机制从局部向整体、由微观向宏观改革的转变,推动广播电视在观念、政策、法规、管理、技术等各个方面发生重大变革。

年开始实施“西新工程”,各级政府投入达多亿元,历时9年,基本解决西藏、新疆等地、省区1亿多人口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年中办、国办发文,把“村村通”工程列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工程;年启动新一轮“村村通”工程建设;年明确“十一五”期间“村村通”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年开始以直播卫星应用为重点,加快推进“村村通”工程建设。到年底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使80%以上的农村人口能够用电视机、收音机直接收看收听到包括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第七套节目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在内的4套以上无线电视节目和4套以上无线广播节目。

这一阶段,广播电视法规建设速度加快。一是推进国家层面相关法律的立法准备和司法解释。年调研起草《广播电视传输保障法》,年高法发布《关于审理破坏广播电视设施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是修订和制定行政法规(即国务院令)。年修订《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年国务院令(号)公布实施《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三是制定一批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年至年十年间,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共制定发布62个部门规章,内容涉及新闻宣传、安全播出、市场准入、节目制作、内容审查、广告管理、公共服务、设备入网、网络视听节目监管等。标志着我国广播电视管理走上依法行政的轨道。

这一阶段,广播电视宣传面临重大考验,均交出满意答卷。年,堪称“广播电视直播年”。面对伊拉克战争和突如其来的非典,广播电视人沉着应对,以主持人和嘉宾谈话方式,就单一事件开启长周期、高密度、全方位的连续直播,央广推出《海湾零距离》、央视推出《伊拉克战争直播报道》,创造新闻改革的又一个里程碑。其间,广播《行风热线》、电视问政节目渐次升温。年中央提“按新闻规律办事”,在雨雪冰冻、汶川地震等重大灾害发生时中,广播电视记者迎难而上,冲到抗灾报道第一线,讴歌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顽强意志,也彰显了广播电视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和灾难救援方面的独特价值。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年北京奥运会惊艳世界、年上海世博会圆满谢幕,广播电视将这些重要事件连同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声音和图像传遍全球,极大地改变了世人对中国的印象和中国媒体在世界的形象。

到年,全国共有各类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座,有线电视用户2.14亿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43亿户。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5%和98.2%,从业人员超过70万人。带着这份厚重的成绩单,中国广播电视走进新时代。

3.融合发展阶段

在新旧世纪之交,互联网开始显现媒体功能。各地广电媒体抓住时机,相继开办网站网台,尝试向网络延伸。之后又借助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17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