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超市、警务室、卫生所、图书室一应俱全;房屋鳞次栉比,道路宽阔整齐……行走在城区义井镇河下新村,六层小楼依次排列,墙壁统一粉刷。楼与楼之间,有停车位、健身区、绿化带……现代化的居住环境,让这个隐于市郊的村子显得格外别致。“以前村里环境不好,灰突突的。现在,不仅通了公交车、安上了路灯,村里的现代化住宅楼、幼儿园、小学、农家书屋、便民超市、卫生所等也建了起来。”一位正在楼下遛弯的老人感慨。
“村子这些年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大家有目共睹。”河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葛会林说,“老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们在乡村治理上念的是一本‘善治’之经。以服务好村民为中心,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对内可以提升凝聚力,对外可以增强吸引力。”
要念好乡村治理“善治”经,“村里的事让村民做主”是葛会林想到的第一件事。作为村级治理新体系试点村,河下村党支部高度重视,反复斟酌制定和修改《河下村村规民约(草案)》《河下村村民自治章程(草案)》《权力清单及运行流程图》等配套制度。年1月,经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户代表签字民议表决通过《村规民约(草案)》。
年9月19日是河下新村村民王师傅儿子的新婚大喜之日。这一天,整场婚礼没有豪车、没放鞭炮,也没有电子礼炮的喧嚣,各个环节一切从简,中午在村里的食堂宴请了直系亲朋和女方客人。“5月份,我就到村委会报备,决定一切按照村里的规定来办。”王师傅说,“儿子结婚是喜事,但也不能只考虑表面上的风光,风光后的日子该怎么过还得怎么过,大操大办只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的典故成为河下村村民积极学习的内容。有了村规民约,村里在改善人居环境开展“三清一改”时,村民十分配合。截至目前,全村共清理积存垃圾、煤堆、土堆余吨,拆除违建临建多平方米,新村13栋住宅楼的住户污水全部并入城市污水管网,旧村个旱厕完成改造。
“有活力的集体经济,才能带动乡村活力。”葛会林这样理解乡村振兴。年4月15日,河下村在颁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证时,一并将《河下村“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制度汇编》发放给股东家庭。流程清单的运行便于村干部“看图做事”、村民“照单监督”,更好地服务于群众。眼下,河下村利用区位优势修建了阳泉现代服务产业园区,并已吸纳70余户商户,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让村民人人有活儿干,收入不断提高。
产业兴旺了,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的福利待遇也在不断提高。葛会林说,为了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村里不仅建有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每月还为六十、七十、八十周岁以上的老人分别发放元、元、元的养老金,基本实现老有所养,村民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
年、年,因邻里和睦、婆媳融洽、儿孙满堂,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事务,李福祥、李宝华等31户家庭经过村民自评、评定委员会审核、张榜公示等,最终被评为“五好家庭”。年初,因新冠肺炎疫情,河下村后勤工作人员舍小家、顾大局积极踊跃报名到阳泉一中封闭工作1个月。捐助防疫物品的5户家庭和17名后勤工作人员,村里还授予他们抗疫模范家庭奖、抗疫模范奖。
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外在美”到“内涵美”,从“环境美”到“生活美”……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河下村依托善治乡村创建工作,形成了“顶层设计、舆论先行、典型引路、考核激励、全面覆盖”的“河下模式”。不久前,河下村被评为年度省善治示范村。(曹宏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