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吐槽电影院
前两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热门讨论:
为什么太空电影近几年越来越火?
院长掐爪一算,这个“火”字用得不算夸张。
光说今年上映的太空题材影片,大大小小就有十多部。国内引进的多为大制作,包括《降临》《异形:契约》《异星觉醒》《太空旅客》《星际特工:千星之城》……几乎每一部都是一场视觉与想象力的盛宴,引起无数观众的讨论。
不过,这种大热趋势其实并非近年才有。认真来说,自从有了电影这个“造梦机器”,人们便一直努力用它来满足对浩瀚宇宙的无限向往,为探索太空塑造了美好蓝图。
世界电影史上和“太空”有关题材电影,可以追溯到年——那一年,乔治·梅里埃拍摄的《月球旅行记》在法国首映。
片长仅14分钟,但意义非凡——它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电影,更是第一次让观众在荧幕上看到“地球”之外的空间。
要知道,这部电影诞生后的67年,人类才第一次踏足太空!
感谢梅里埃,它把人类的美梦具象成了一帧帧画面。那种感官与心理层面的双重震撼,远胜过如今用钱堆起来的大片。
自《月球旅行记》开始,越来越多关于探索和构造太空奇景的电影出现——
年,库布里克的经典之作《:太空漫游》诞生;随后,年的《星球大战》(StarWars)系列、年的《异形》(StarBeast)系列,还有后来的美剧《星际迷航》……都为观众展示了太空的壮美。
不难发现,在太空题材作品中,含有灾难和动作元素的电影最易受观众青睐。
年的《地心引力》,形式突破,视效一流,全球砍下超7亿美刀票房佳绩。
次年上映的《星际穿越》,在中国内地收获7.51亿人民币,占了全球票房的近五分之一。
还有被称为“火星生存指南”(又名:吃土豆的种方法)的《火星救援》,也是从上映伊始便捷报频传。
当年这片的海报都被玩坏了~
包括近两年的《降临》《星际特工:千星之城》《全球风暴》……从质量到口碑都是完成度颇高,同时收获不俗票房。
眼看年就要到了,又将有一波太空题材影片登上院长的片单。
而在一溜好莱坞流水炮制中,我注意到了一部特别的电影——
《太空救援》
如果你喜欢太空题材或者灾难片的话,一定听说过这部《太空救援》。
它来头不小——今年10月在俄罗斯一上映就打破了本土电影首周末最高票房纪录,成为俄罗斯影史20年来最强的口碑佳作。
豆瓣上各种评价也让人看得心潮澎湃。
其实,光看影片简介院长就有点小激动。
故事发生在苏联解体之前,位于外太空的“礼炮7号”空间站意外与地球失去联系。
工程师维克托·阿约金和退役宇航员弗拉基米尔·费奥多罗夫临危受命,搭乘联盟号T-13寻找“礼炮7号”的踪迹。
当经宇航员经历一系列危机准备返航之时,却被告知空间站即将被击落。
一场更大的太空灾难正在袭来......
太空灾难片之所以能久盛不衰,有一个重要原因:
它的设定直戳观众的嗨点——
当人类在未知领域中遇到危险,该如何面对?
不得不说,太空本身就是设置故事最绝妙的场景——
它大气却荒芜,容易烘托出地球和人类的脆弱,也适合演绎出歇斯底里的悲欢离合;它孤独又神秘,容得下各种脑洞和想象力的激发,可以给角色更大的创造空间;而它的本身就是美妙至极的壮丽景色,随便一拍就是轰然惊天动地的风光片。
然而从不少作品来看,有意思的场景加上有意思的设定,也有着不得不面对的缺陷:
失真。
就拿《地心引力》来说,即使它看上去是一个真实反应太空生活的电影,具有强烈现实感,但它的主要情节还是凭空塑造,很容易在某个瞬间就让观众出戏。
然而《太空救援》不一样——
这部来自俄罗斯的电影,骨子里流淌着战斗民族的血液,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彪悍”。
剧本取材自冷战时期的太空救援真实事件。
“礼炮7号”作为苏联时期礼炮计划中的最后一个空间站,一直备受业界和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