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被人供奉的神灵神像大都是坐镇在固定的庙宇中,而在西安鄠邑区的北部乡村却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神像不固定,而是流动的。这些乡村供奉的城隍,由各村轮流祭祀,每村供奉一年,循环往复。
更有意思的是,在这片不大的区域里供奉着三尊不同的城隍,俗称大城隍(纪信)、二城隍(韩成)、三城隍(周苛)。三尊城隍并无关联,分别在各自不同的村社中轮流祭祀,但交接的规矩和流程形式基本相同。
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是交接城隍神像的时间,由下一村从上一村迎祭城隍,当地叫接爷。
迎接城隍本就是一个隆重和神圣的活动,加之每个村社有十到二十多个村不等,也就是说每个村要等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才能轮到一次接爷的机会,因此十分珍贵,各村会极尽所能把接爷的活动搞得隆重热烈,除了表示虔诚,也是为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展示本村的文化、精神风貌以及实力。
在迎接城隍的队伍里,有报马开道,后面是礼炮车、彩旗仪仗、锣鼓秧歌和各种社火表演、武术杂耍等等,农村常见的庆典项目应有尽有,五花八门争奇斗艳。而围观的人群除了迎送城隍的两村居民外,周边的村民也都会前来沾喜庆看热闹。可以说,迎祭城隍这一天是当地乡村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了。
在年的农历正月初八这天,我观看了二城隍的迎祭活动。
今年轮到坳河村(坳:字典中读ào,当地人习惯读yāo)从崔村迎接城隍,据一位坳河村的村民讲,上一次他们迎接城隍是在年,也就是20年一个循环。
接爷的队伍早晨7点就开始装扮、准备,10点左右队伍开始缓缓出发,一路走走停停,敲敲打打,边走边耍。虽然到相邻的崔村只有三四公里的距离,来回却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把城隍的神像接回本村已是下午5点以后。
接爷的重头戏是交接祭祀仪式。由迎送两村的首脑和两村德高望重的礼宾各八位组成交接团,按程序进行一次次的叩首拜神、上香献茶,还有文武官交接器物,以及诵祝词、诵祭文、致答谢辞等等一系列环节,最后给尊神拂尘,在鼓乐声中扶城隍金身上轿起驾。
06:06整个过程庄严神圣又机械刻板,让日益习惯了肆意随性的现代人大长见识,这才是仪式啊!
鄠邑北乡迎祭城隍的民俗活动始于明朝,明清时为鼎盛时期,后来民国时得到延续,而文革期间曾被终止,直到年后才又恢复。
目前鄠邑的迎祭城隍民俗活动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据说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
◣九岳视界◥——返璞归真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