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恩艺术老师Luna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有个片段,主持人周轶君在芬兰被当地校长邀请,和小朋友一起画画,她很紧张的说:“我不太会画画,我从来没画过肖像画”但在校长的鼓励下,慢慢她放松了下来开始尝试。校长说,每个人都会画画,因为画画是关于自由表达你自己,在纸上拿着画笔的你是自由的。这时候周轶君哭了,那个一直在画画上被否定的小女孩得到了释怀,隔着屏幕的我也哭了········
我6岁开始学画,拿奖无数,很多作品留校,按理说应该对绘画充满自信呀,但并不是。我从小接受的艺术教育大多是为了取悦家长和老师,升学,得奖。老师其实并不在乎我在绘画的过程中是否开心,我也只能画老师指定好的内容。
当脱离考试体制后,我开始问自己,用这些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技法来画画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艺术,应该是让人感到身心愉悦的,放松的,享受的。
照相机的出现给古典写实绘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莫奈、雷诺阿、德加开始对艺术进行反思,因此成就了追光的印象派。
画的逼真不再成为衡量艺术的唯一标准。
梵高和莫奈在早期都很喜欢日本的浮世绘作品,并受其影响。但早期的浮世绘却深受中国国画的影。印象派,浮世绘版画,国画各自相互独立,却又在时间的长河里相互影响。
艺术没有国界,但好的作品一定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梵高27岁的时候才开始画画。高更35岁才开始全职绘画,一直在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岛上画到死,《月亮与六便士》的原型就是高更。弗里达做过31次手术,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床上度过,但却依然对绘画抱有极高的热情。
艺术最终的造诣在于一颗热爱艺术的心。
因此,基于我对艺术的经验和理解,下面是我艺术课的原则:
一定不做的
简笔画简笔画不过是大人想出来的一种快速便捷的绘画方式,这种不仅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更让他们疏于去观察。
线描填色就像换一种方式的简笔画,毫无教育意义。
时刻保持整洁干净创作的过程如果是欢乐的,充满创意和随意性的,那一定伴随着杂乱,艺术从来不是规规矩矩的创造。所以就算乱一点,桌子地板弄脏了又如何,和他们比,孩子们创作过程的欢乐才是最重要的。
慎重去做的
范画经常会有小朋友要求我给他们画一个小动物,或者某个物件。我一般会先问几个问题,为什么想要老师画呢?(不会画,画的不好看)那你喜欢它吗?(喜欢,然后给我讲很多)那我们一起来回忆它长什么样好吗?有眼睛吗?几只眼睛,眼睛是什么形状的?你可以画这个形状吗?所以最后他们就可以自己画了,或者我只画个开头,他们会继续画出剩下的部分。
如果让您现在画一个房子,您会怎样画?
和下面这个房子有重合的地方吗?曾经有个老师对中国30-40岁的人做了一个调查,发现绝大多人都是这样画房子的,因为在他们小的时候,老师就是这样教的。
对于3-6岁的小朋友,他们有着超强的记忆力,一旦我画了,这个形象就会像模子一样刻在他们脑海里,很难抹去。自信,是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品质。老师/家长展现优越的绘画技法,对孩子来说有时会是一种打击,孩子心里可能会想,哎,反正我怎么画都不如老师画的好,就渐渐失去信心,失去兴趣,害怕画画。
一定会做的
宽容
态度宽容曾经有个家长和我抱怨,孩子不愿意画画,她努力了很久孩子还是无动于衷。孩子是非常聪明又敏感的,你的一点点焦躁,不耐烦,失落他们都能准确的捕捉到,所以是孩子不愿意画,还是我们的方法不对呢?现在这个孩子已经非常喜欢上艺术课了,也很主动参与其中,多一些耐心给到孩子,他们会给你惊喜的。
过程宽容艺术创作过程是非常自由的,不能奢求艺术创作后一尘不染。所谓过程宽容,就是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只要不危害自己就不设限制,手脏了,脸脏了,衣服脏了都是可以的,怎么评价这个过程是否成功呢,看孩子们脸上的笑容,看孩子们专注的眼神,看孩子们此刻是否是他自己。
结果宽容这个其实真的很难做到,但我一直有在努力。因为给了孩子们极大的创作自由,所以可能在创作中间段还不错哦,但孩子们画的很开心,是不会停下来的,这边涂涂,那边剪剪,每到此时我内心都很煎熬。很想打断他们保留一副我看来还不错的画,但看他们那么开心,那就继续吧!虽然这幅画有利于我去展示教学成果,但是对他们呢?很可能会打击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和自信。
我想做的艺术教育,是希望去保护每个孩子与生俱来就埋在心里的艺术“种子”,给这个“种子”自信,以后这个“种子”可能会变成写实派,或者印象派、抽象派、后现代艺术,都是可以的啊,因为画画是关于自由的表达,在纸上拿着画笔的孩子们是自由的,快乐的,享受的!或者等孩子们长大了,还记得有个老师很喜欢画画,会经常带你们做一些很有意思的事,就够了。
每周我都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