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弱科技时代,AI、数据重现、3D打印、无人驾驶、区块链,每个词都有无限的商机和可能,然而,让人失望透顶的是,竟然没有一个词与太空有关!
曾几何时,我们毫不在意眼前的这些苟且,而是深情的遥望着远方,以无尽的激情去燃烧对太空的探索,登月、探测火星、飞出太阳系,那才是科技最好的舞台,那才是真正的强科技时代,虽然引领潮头的两个巨头的初衷有点无耻,是为了建立称霸世界的军事实力,但不得不说,这个时代吹响了人类驶向宇宙的号角,而现在,这号角声已经渐渐沉息了。
值得欣慰的是,还有《太空救援》这样的电影来揭开太空竞赛的冰山一角,人类科技史上最激情澎湃的一页,来自俄罗斯的电影人以一向宏大而又质朴的手法还原了上世纪80年代,一场没有硝烟的激战,让我们再次听到了年当的号角声。
影片讲述了著名的“礼炮七号”重现事件,那是前苏礼炮计划的最后一个太空站,发射于年,是当时最先进的空间站,配置了最新的技术和修理工具,曾创造3名宇航宇在太空中连续飞行天的纪录,在年2月,礼炮七号突然与地面失联,前苏为了让它重新运转,派出两位技术大咖,顶着巨大的危险和难度,完成了对接和修复工作。
工程师维克托·阿约金和退役宇航员弗拉基米尔·费奥多罗夫临危受命,来到寂静如息的太空中,完成了一系列不可能的任务,包括在与翻腾如野马的空间站进行对接、在冰窟窿般的环境中将因漏水的结冰的太空舱烘干,修理复杂的供电系统,处理意外火灾,在氧气不足以供两人返回地面的情况下背水一战,整个过程跌宕起伏。有演绎的成分,但过程和危险的程度与当年无异。
在远离地球家园的太空中,两位宇航员代表人类向宇宙法则说不,凭着过人的智慧与坚决的意志,战胜了一切艰难,惊险之余,还有一些富有幽默意味的情节,太空中的小强,分享一瓶偷偷带上太空的美酒,也享受一下生活的趣味。
围绕这场人类史上最艰巨的太空救援行动,影片把真材实料的硬科技元素与惊险万分、悬念迭起的真实过程结合起来,栩栩如生的情节演绎,展现了一幕震撼人心的太空奇观,成为一部写实版的“地心引力”,一部看得懂的“太空漫游”。
《太空救援》除了让我们看到了一幕太空奇观,其实也体现了俄罗斯人对当年太空竞争的追忆,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专有的时代标签,例如美苏之间的太空竞赛,也在银幕上浮出水面。
太空竞赛始于50年代,二战结束后,美苏都在疯狂的掠夺人才、技术和资源,试图把载人飞船变成王者的权杖,站在太空上加冕成为太阳系的王者,而这场旷日持久的竞争中,双方你追我赶,交替领先。
年,前苏把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近地轨道,第二年,美国送出第一颗太阳能卫星和通信卫星,年,前苏月球2号在月球硬着陆,年,前苏的加加林成为第一位太空人。直到年,美国人实现了人类登月,太空竞赛进入到最高潮,在此后几年里,美苏的探测器相继飞过了木星、金星、水星,其中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于38年之后的年正式飞出了太阳系,作为人类的文明火种,它会在4万年之后到达我们相邻的星系。
回想这一场太空竞赛,固然是美苏为了江湖地位而消耗巨大,元气大伤,几乎是透支了未来三十年的财力与科技,却不可否认,正是这一场竞赛,把人类的科技向前推动了一大步,试想我们还在大炼钢铁的时候,美苏已经凭着古老的燃料推进和集成电路计算机,把文明的火种播到太空上,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和实现力,直至今时今日,我们依然只能望而兴叹。
礼炮七号本身就是太空竞赛的产物,它出现在太空竞争已经渐渐偃旗息鼓的年,在影片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明显的冷战痕迹,事故发生后,美苏之间的新闻战,前苏宁可炸掉空间战,也不接受美国人的救助,绝不允许它落入到美国人的手里。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两位宇航员成功的修复的空间站外壳的感应器之后,起死回生,不远处美国人的航天飞机就在不远处,高傲的美国人向两位伟大的同行举军礼致敬,一个镜头之中,浓缩了一代太空人的心路写照,以及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亦敌亦友、相爱相杀的复杂关系。
有时候,一个强大的敌人,比朋友更为重要,如果当年不是双雄对决的格局,如果没有太空竞争,人类的军事和科技史肯定不是现在的局面。现在我们能够非常安逸的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应该感谢这些伟大的太空人,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把这个世界变得无限辽阔,像茫茫太空一样,充满了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