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执行:西柏坡“简陋”的指挥所
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同志和其他几位中央领导同志,在西柏坡“简陋”的中央军委指挥所——一间土坯砌成的房子里,摆放着满是洞疤的长方形桌子,挂着几乎一面墙大的军用地图——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
当时在这里,军委发出源源不断的电报,把作战命令、指示下达给前线。各野战军接到中央的指示、命令,不叫苦喊难,不讲条件,没有兵力自己招募,没有粮草自己征集,没有弹药自己想办法。中央不负责诸如此类的具体事宜,只管发指示,下命令,收捷报。
这种“上级下达指示无商量,下级坚决执行无条件”的精神,保证了我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学落实:开国大典的“28响”礼炮
年建国前夕,全国政协召开会议,商讨新中国成立的具体事宜。会前,毛泽东同志提出,“开国大典的礼炮,要放28响”,并安排大会筹委会的唐永健同志起草说明。
接到任务后,唐永健同志详细研究了各国庆典礼炮的放法,发现庆典礼炮都是各国自行规定的,比如英国君主诞辰、加冕庆典鸣放62响;美国国庆鸣放50响,表示美国50个州。可能受此启发,唐永健起草的说明是这样写的:开国庆典用54门大炮,放28响。54门大炮,表示第一届政协有45个政治单位和9个方面的特约代表,共54个各方面人士;放28响,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横空出世到年,刚好28岁,28响就是28年党的奋斗史的礼赞。毛泽东同志看到说明,欣然同意。年10月1日,新中国在28响礼炮的轰鸣声中诞生。
落实工作,对一个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才能高质量完成任务。
三、学创新,叶子龙与“圈阅制度”
年3月,毛泽东同志要找一份关于土改的材料。时任秘书胡乔木说早就来了,毛泽东同志却批评说,没有送他看过。另一个秘书叶子龙记得毛泽东同志已经看过,连忙去找,结果从文件堆里翻了出来。当时领导人看阅电报、文件后,就在第一页上画勾,看不出谁看过,谁没有看过。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叶子龙秘书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传送电报、文件之前,先在电报、文件上署好各位领导的名字,哪位领导看过了,就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一个圈,谁看了谁没看,一目了然。就这样,形成了领导人传阅电报、文件,在署名上画圈的制度,并一直沿用至今。
解决问题,需要“创新”: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是创新;对存在的老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也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