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病逝后啥也没给宋庆龄留下,只有1套

年11月3日,孙中山先生接受冯玉祥邀请,准备北上北京,临行前他到黄埔军校检阅,向全校师生作了长篇告别演说,勉励大家“忍苦耐劳,努力奋斗”,对黄埔师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临行前,他对蒋介石说:“此次赴京,明知其异常危险,将来能否归来尚不一定,然余之北上,是革命,是为救国而奋斗,又何危险可言耶?”

蒋介石说:“先生今日何突然说此言耶?”中山下生答道:“凡人总有一死,只要死得其所……今有学生诸君,可完成吾未竟之业,则可以死矣!”

年11月13日,中山先生携夫人宋庆龄及随从20多人登上永丰舰,离开广州北上,下午三时,永丰舰到达黄埔。蒋介石率领全校师生在校门口恭迎。

多年的艰苦革命工作,孙中山先生已是积劳成疾,他患上了肝癌。但是为了革命事业和国家的和平统一,他必须抱病北上,完成救国救民之理想。

年2月24日,孙中山先生病情持续恶化,汪精卫、孙科、宋子文等国民党同志,围在中山先生身边,请求先生留下遗嘱,以供将来照着先生的遗嘱去做事情。

孙中山躺在病床上,费了很大的劲才直起身子,他对汪精卫等人说:“你们有什么话可说?”

汪精卫说:“1月26日,先生住院时,许多同志说,应请先生留下教诲之言,以供以后我们照着遵照去做。如先生的病马上就好了,那最好不过。

万一不能痊愈,那我们仍然能够永远听到先生的教诲。我们虽然知道,先生有力量抵抗病魔,我们也愿意帮助先生抵抗病魔。但也想趁着先生精神好的时候,留下教诲,十年二十年后,我们仍然可以受用。”

孙中山说:“我的病如果能治好,那么所说的已经很多了,如果不幸死去的话,那么由你们任意去做,又有什么可说的?”

汪精卫说:“先生的病不久可以痊愈,只怕调养需要些时间,难以处理公务。而国民党正处在关键时期,行动一刻也不能停滞,还请先生早赐教诲,以便我们遵守,以利于党务工作的进行。”

孙中山哀叹道:“我如果留下话,肯定会给你们带来很多危险,现在很多的敌人正在围困你们。我死后,他们会向你们进攻。甚至肯定有方法令你们软化。

如果你们不被敌人软化,强硬地对抗,那么一定会被加害,自然会有更大的危险。所以,我还是不说为好。

这样的话,你们应付环境可能更容易成功。如果必须要说,可能你们对付的是更加险恶的环境,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还说什么呢?”

汪精卫说:“我们追随先生奋斗十几年,从来没有躲避过危险,以后也不怕什么危险。

也从来没有被敌人软化过。此后,什么人能软化我们呢?我们也深知,大部分同志都是遵从先生之言的,不计危险与生死!”

孙中山仍然推辞,他说:“我已经写过很多书了!”。

汪精卫诚恳地说:“先生的确是写过很多书,如《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三民主义》《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我们各位同志都一定竭诚奉行,还是希望先生留下遗嘱,我们遵照执行。”

在汪精卫的劝说下,孙中山终于同意了。中山先生留下三篇遗嘱,第一篇是国事遗嘱,由汪精卫代笔。

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病危之中孙中山,仍然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表现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四分五裂状态,段祺瑞坚持召开“善后会议”,实行军阀间的重新分赃。

孙中山主张召开国民会议,极力谋求和平统一,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摆脱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束缚,从而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免使中国继续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

第二篇是家事遗嘱,全文如下:“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孙中山奋斗一生,临终时遗留下的私产,除了衣物书籍外,只有一幢南美华侨赠送给他的上海住宅(即今上海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

可以说,短短的54个字,道出了孙中山一生廉洁无私、清正耿介的崇高品格。

第三篇给苏联的遗嘱。孙中山用英语口述,鲍罗廷、陈友仁、宋子文、孙科记录。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联合中央执行委员会亲爱的同志: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时转向于你们,转向于我党及我国的将来。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此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是不朽的列宁遗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之真正遗产。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藉此以保卫其自由,从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我遗下的是国民党。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于彼谨守国民党主义与教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也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取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谨以兄弟之谊,祝你们平安!

此篇遗嘱表达了孙中山对列宁所缔造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无限信赖和殷切希望。

孙中山先生完成了三个遗嘱后,准备签字,结果宋庆龄哭的非常伤心,不能自持,为了不让她太难过,中山先生决定暂时不签字。

3月11日晚9时,孙中山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召集同志们和家属来到床前,他对大家说:“现在要永别了,拿前日预备的字来,到签字的时候了。”

汪精卫将遗嘱拿出来,孙科递上笔,宋庆龄含着眼泪托起他的右臂,中山先生用微弱的力气,颤抖地在三份遗嘱上写下“孙文”二字。

宋子文、孙科、孔祥熙、邵元冲、吴敬恒、戴恩赛、何香凝、邹鲁、戴季陶等人作为证明人在遗嘱上签了字。

宋庆龄当场大哭,大家也跟着哭。签完字后,护士何芬过来取走小炕桌,中山先生说:“谢谢你,你的工作快结束了。”何芬当场泪如雨下,不能自已。

此时,孙中山连着呼唤“廖夫人”,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听到呼喊,拉着宋庆龄的手赶紧走到跟前。

何香凝说:“先生改组国民党的苦心,我是知道的,以后誓必拥护孙先生改组国民党的精神。孙先生一切主张,我也誓必遵守。至于孙夫人,我也当尽力来爱护。”

中山先生此时放不下的就是宋庆龄,他听了何香凝的话感到很欣慰,握着何香凝的手说:“廖夫人,我感谢你。”

其实,当中山先生呼唤何香凝时,大家已经知道他在想什么了。宋庆龄跟着中山先生闹革命,出生入死,风风雨雨,是最亲密的战友,也是最爱的妻子,生离死别之际,铁骨柔情可见一斑。

当天中午,中山先生进入神智昏迷状态,偶尔说胡话。他让身边人把他放到地下,身边人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宋庆龄坐在中山先生身边,她用英语问话:“亲爱的,你要干什么?”中山先生说:“我要在地上睡。”

宋庆龄说:“地上冰冷,怎么睡呀?”中山先生说:“我不怕冷,最好有冰更好。”中山先生说着胡话,眼睛也不睁。

宋庆龄控制不住自己,开始低声地抽泣。中山先生用微弱的口气说:“达令,不要哭,我的就是你的。”

宋庆龄说:“我什么也不要,我只要你。”中山先生叹息道:“哎,这太难了。”

12日中午9时30分,国父孙中山用尽最后一口气喃喃自语:“同志们,——继续我的主义”,说完这几个字,呼吸已经很艰难了,他断断续续地说:“和平——奋斗——救中国。”9时35分,中山先生心脏停止跳动,他离开了为之奋斗一生的中国。

中山先生逝世后,宋庆龄非常悲痛。三个多月来,宋庆龄整天守在病榻前,日夜伺候孙中山,不曾离开过一步。衣不解带,食不甘味,倾注了全部心血。

但是今天,自己最亲爱的丈夫要走了,怎么能不难过呢?宋庆龄请理发师为孙中山理发,把剪下来的头发,装到了一个玻璃盒里,留作永远的纪念。

大家都为他们夫妻忠贞崇高的爱情而感动。中山先生逝世后,治丧处决定,为了长期保持他的遗体,医院做了防腐手术。

入殓的时候,给中山先生穿上了西式的衬衣,外面穿的是民国的大礼服,脚上穿上皮鞋,头上戴着大礼帽。棺木是美式楠木玻璃盖儿的棺材,以方便吊唁者瞻仰。

本来计划定制的是苏联的水晶棺,但是因为沿途保护不力,破裂了。于是又第二次派人到苏联去订购。到了三月三十号,这个玻璃盖儿的棺材终于运到了北京后。

医院的专家经过检验,发现这个玻璃盖棺木,外皮是金属材料,易于传热,不适合长久保存遗体,而且尺码也不合适,比较狭窄,与中山先生的遗体不适应。

所以治丧处决定和家属商量,仍然使用原来的棺木。就把苏联政府所赠予的棺木,放到了东城铁狮子胡同行辕治丧处的灵堂内,现在存于香山碧云寺孙中山纪念堂内,供游人参观。

中山先生的追悼大会计划在中央公园举行。但是,段祺瑞担心追悼会会引发一场政治运动,从而威胁到他的地位,所以不准在市中心举行追悼会。

为此,于右任和段祺瑞还拍了桌子。李烈钧找到了鹿钟麟,请鹿钟麟和段祺瑞进行交涉。鹿钟麟走进段祺瑞的办公室,含着微笑向他祝贺。

段祺瑞说:“有什么向我道贺的?”鹿钟麟说:“中山先生是执政的政敌,现在已经死了。这难道不值得道贺吗?”

段祺瑞哼了一声,什么也没说。鹿钟麟接着说:“中山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生前有人怕,他现在死了,还有人怕他。”

段祺瑞说:“谁怕呢?”鹿钟麟回答:“你难道就不怕他吗?”段祺瑞不服气地说:“我怕什么?”鹿钟麟说:“既然你不怕他,为什么不让在社稷坛举行公祭呢?”

段祺瑞听出了鹿钟麟的意思。赶紧说道:“我怕学生们闹事儿,在天坛公祭不也可以吗?”鹿钟麟说:“学生们不会闹事儿的。要想闹事儿,在天坛也会闹事儿的。”

段祺瑞说:“你能保证学生不会闹事儿?”鹿钟麟说:“只要你答应在社稷坛公祭,学生们要求满足了,还闹啥事儿?

段祺瑞说:“只要你有把握使学生不闹事儿,我就可以答应答应在社稷坛公祭。”

鹿钟麟说完起身告辞。刚走两步,又返了回来。段祺瑞又问:“怎么又回来啦?”

鹿钟麟说:“执政这样做,显得多么伟大呀,不过我看执政可以做得更伟大一些。”

段祺瑞说:“我还有什么可以做的呢?”鹿钟麟说:“你既然允许在社稷坛停灵公祭,如果你能去亲临致祭,那岂不是更伟大。”

段祺瑞慌忙说:“不行,不行。”鹿钟麟就给他讲了诸葛亮凭吊周瑜的故事。

《三国演义》里记载: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

周瑜死后,诸葛亮对刘备说:“亮观天象,将星聚于东方。亮当以吊丧为由,往江东走一遭,就寻闲士佐助主公。”

玄德曰:“只恐吴中将士加害于先生。”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犹不惧;今瑜已死,又何患乎?”乃与赵云引五百军,具祭礼,下船赶巴丘吊丧。

孔明过江吊丧活动达到了三个目的。一是显示了才华,二是展示了人格,三是消除了隔阂。通过声泪俱下的哭诉和对亡人的不凡事迹列举评价,诸葛亮实现了化解仇恨、消除隔阂、继续联吴抗曹的目的。

段祺瑞说:“我去致祭,学生们闹事怎么办?”

鹿钟麟说:“如果你去致祭,学生们会对你越发地敬重,哪里会闹事啊,我负责你的安全。”

在鹿钟麟的劝说下,段祺瑞最后答应了亲临社稷坛公祭。

24日起,举行公祭。灵堂内放着停放着孙中山的灵柩。上面覆盖着青天白日旗,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大幅遗像。

上端悬匾,“有志竟成。”两旁挂着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男左女右排列。灵位的东侧为:戴恩赛(孙中山女婿)、宋子文、孙科、孔祥熙。灵位的西侧是宋霭龄、陈淑英(儿媳)、孙中山的三个孙子。同时,还有一些政府文武官员轮流守灵。

参加公祭的有数十万人。每人赠一朵素花和有孙中山像的遗嘱传单一份,并附有短文《孙先生遗嘱下之中国民众与世界民众》。

段祺瑞说是要来致祭,但是他还是没有来。究其原因,还是担心自身安全。他的亲信担心他的安全,极力劝阻他不要去致祭,以免遭到不测。

段祺瑞以“脚肿”为理由派了内务总长龚心湛替他致祭。龚心湛来到社稷坛时,守门的学生不让他走正中路台阶,他只好沿着边儿的侧路进入灵堂,匆匆地读完段祺瑞的祭文赶紧跑了。

李烈钧站在台阶上向学生和市民发表演说,他大声痛斥段祺瑞:“孙先生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丧权辱国。

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一样,痛恨孙先生,怕孙先生,活着怕,死了还是怕他。”最后,他高声地喊道,“死总理吓倒了活执政。”

25日,北京政府各机关、团体人士及各国外交使节致祭;26日,北京各校的师生一万多人来致祭;

27日,中央公园对外开放,民众到灵前致祭。吊唁者走进灵堂,向中山先生行三鞠躬礼,然后瞻仰遗容绕棺一周。从24日到31日,先后来致祭签名的人多达74万人。

中山先生安详地躺在水晶棺内,面容慈祥,神态栩栩,像是沉睡了一般。宋庆龄身穿黑礼服,佩戴黑纱,天天守在灵前,以泪洗面。

孙中山逝世,地方军阀非常高兴,但是迫于群众在悼念活动中表现,也装出一副悲伤的样子,装模作样地进行悼念仪式。孙传芳、赵恒惕、肖耀南等设坛致祭。

4月2日出殡,鉴于陵墓还没有修好,治丧处决定,将灵柩暂时安于香山碧云寺的金刚宝塔内,等修好陵墓后,再正式奉安。

上午9时30分,祭拜仪式开始。军乐团奏哀乐,段祺瑞、警卫总司令鹿钟麟、善后会议秘书长许世英及其他人,依次在灵堂前举行三鞠躬,敬献花圈。

11时,灵柩出发,内务部鸣礼炮33响致哀。于右任、居正等8人用青布带挽棺,双手抬出。

马湘拿着宋庆龄赠送的红色花圈,罗驭雄等人手执青天白日旗,卢师谛、吴稚晖、杨杏佛等人执绋,李业璋、李荣等手捧遗像,国民军第一师手枪队率领一连战士,保护守灵队伍。治丧处还请来了美国白鹤公司拍摄了电影纪录片。

11时5分,灵柩行至公园门口。原来计划用马车载灵柩,有人说马车不合适,所以临时改用了医院的汽车。

宋庆龄的花圈放于灵柩前。马湘和李荣两人坐在车内照顾一切。戴恩赛、孙科等将棺木移正,孔祥熙将车门关闭。

宋庆龄面罩轻纱,身穿青色夹旗袍,脚穿高跟皮鞋,泪如雨下,泣不成声,不能自持,两个女眷搀着往前走。

孙科则是大哭不止。中山先生的大幅遗像则被放在另一辆马车上,四周放的是段祺瑞、黎元洪等人赠送的花圈。

在碧云寺孙中山的灵柩差点发生意外,奉系安国军副司令张宗昌,看到孙中山的灵柩后破口大骂:

“不是你孙文搞革命,我张宗昌就不致有今日之败。我生前不曾和你打过仗。你死了,我今日就要毁灭你的尸体,以泄我之愤恨。”

他强令附近的乡民搬来柴草,准备火烧孙中山的灵柩。几位护灵柩人员急忙找到驻守北京的张学良。

张学良听后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是我国的伟大事业,是世界人民所共知的。我们不能为争夺权力而做历史的罪人。”

于是他就派骑兵前去制止张宗昌。当时,张宗昌已经在灵柩旁堆起了几十担柴草,正准备放火。张学良的骑兵及时赶到,予以制止,孙中山的灵柩才躲过这一场劫难。

载着灵柩的汽车才顺利开到了碧云寺。碧云寺的金刚座宝塔内,依然挂着横匾“有志竟成”。下面的对联儿还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并悬挂着一幅未署上下款的长对联一幅:“功高华盛顿,识迈马克思,行易知难,并有史言传海内;骨瘗紫金山,灵栖碧云寺,地维天柱,永留浩气在人间。”下午五时三十分举行了公祭仪式。

孙中山去世两个月后,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成立了“总理葬事筹备委员会”,委员有张静江、汪精卫等12人。

根据中山先生生前意愿,决定将陵墓建筑在南京市郊中山南麓。中山先生弥留之际,专门叮嘱宋庆龄,将他安葬在紫金山。

年4月11日,宋庆龄亲自前往南京紫金山考察孙中山墓址。最后选定,南京紫金山南麓中茅山南坡为墓地。20日,宋庆龄再次赴南京勘察墓地。

5月,总理葬事筹备处登报悬奖征求设计图案。4个月的时间,收到各地送来的设计图案40多份。

9月15日至20日,相关专家和官员进行了讨论评审,最终选定留美工程师吕彦直的设计方案。

宋庆龄等人认为,吕彦直的钟形设计方案,象征警世的木棒,融汇中西,别具一格,庄严简朴,寓意深远,还奖励了元,授予他一等奖。

吕彦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他设计、监造的南京中山陵和由他主持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都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大型建筑组群,是中国近代建筑中融汇东西方建筑技术与艺术的代表作,被称作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

在中山陵主体工程施工中,他不顾个人安危,长期跋涉于上海、南京之间,并长期住宿山上督促施工。

为确保工程质量,选料、监工一丝不苟。终因积劳成疾,于年3月18日患肠痈在上海不治逝世,年仅36岁,终生未婚。

年6月11日,南京国民政府向中国发布第号褒扬令,全文为:“总理葬事筹备处建筑师吕彦直,学事优良,勇于任事,此次筹建总理陵墓,计画图样,昕夕勤劳,适届工程甫竣之时,遽尔病逝,眷念劳勚,惋惜殊深,应予褒扬,并给营葬费二千元,以示优遇。此令。”

鉴于他对建造孙中山陵墓的杰出贡献,在他逝世后,南京国民政府明令全国,予以褒奖,陵园立碑纪念。

年1月15日,中山陵破土动工。3月12日,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举行了奠基仪式。宋庆龄等人专程来参加。国民政府拨付30余万元用于建筑费。

谭延闿用颜体为奠基石手书29个字,“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二日中国国民党为总理先生陵墓奠基礼”。年春,陵墓基本完成。

1月18日,南京政府成立“总理奉安委员会”。通电全国,5月26日至6月1日,全国一律下半旗致哀。

5月18日,宋庆龄由苏联回到北平碧云寺祭灵。5月23日,北平官员举行公祭。社稷坛改为中山堂。

为了长期保存中山先生的遗体,奉安委员会决定从北平碧云寺移至南京中山陵前进行改殓。改殓包括敛具、敛衣两部分。

为此,奉安委员会专门了花费元从英国买回铜棺。5月22日,改殓仪式进行。

改殓前一天下午四时,孙科、吴铁城、郑洪年、医院美国医学博士史蒂芬、医生郭荣勋、赵德安等人将中山先生的遗体从原来的楠木棺移出来。

医生们用器械将孙中山遗体腹内原来放置的药品取出,使之成为真空,再将身体外部涂上格司林药水,再把全身缠上白绒布,为即将移至铜棺做好准备。

史蒂芬对当时的记者说:“中山先生如睡着一样,遗容、肌肤如常人一样,做完手术可以保存千年不坏。”

5月22日,孙中山遗体正式入殓,移入新铜棺。8时20分,孙科让马湘将棺材盖启开,将中山下生遗体轻轻地抬到木案上,孙科大哭不止,史蒂芬为中山先生换了衣服。

史蒂芬建议给中山先生脱掉中山外衣,当时有人提出异议,认为中山先生亲自提倡“中山服”,理应穿“中山服”。

史蒂芬解释说:“人死后,没有血液循环,尸体必然缩小一倍,如果再穿中山装,在棺木内不壮观,所以仿照回教葬礼,外罩长袍马挂,里面以白绫,比较好看。在这,不是提倡马褂,更不是沿用清制。”

为了不使宋庆龄特别悲伤,奉安委员会专门派人照顾。她身穿青布旗袍,脚蹬高跟皮鞋,满面悲容,热泪盈眶,没有说一句话,被宋子安扶着进了休息室。

上午11时,家属进入祭堂。宋庆龄看到中山先生的遗体后,大哭不止。宋子安劝她保重,宋庆龄仍然嚎啕大哭,在场之人无不悲伤。

入殓时间到了,宋庆龄哭的几度昏厥,郑洪年把她扶了起来。孙中山先生的遗体移至铜棺内。

而中山先生的民国大礼服、大礼帽等衣服,经他的家属建议,被装入原来的楠木棺内,封存于碧云寺宝塔石龛内,成为总理“衣冠冢”。下午三时,举行“衣冠冢”的成立典礼。

5月26日,北平30万人恭送总理送中山灵柩南下,至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安葬。

凌晨0时40分,奉移典礼开始。殡仪盛大隆重、庄严肃穆。下午2时15分,到达车站。下午5时,载着中山先生的灵柩缓缓驶出车站。

在宋庆龄、孙科、吴铁城、林森等人的护送下,中山灵柩从北京东站出发,历经42小时的行程,于28日上午11时45分到达长江西北岸浦口车站。

长江对岸的狮子炮台鸣放礼炮响。到临淮关迎接的蒋介石穿着白长袍、黑马褂,与宋庆龄、宋美龄、孙科等人一同下了灵车,向站上迎接的人挥手致意。

站上迎接的人有:谭延闿、胡汉民、戴季陶、王宠慧、蔡元培、易培基、孔祥熙、宋子文、陈果夫等等。

灵柩移奉于月台祭坛前,所有人员行三鞠躬礼,默默悼念三分钟。随后,移灵至威胜舰上。

停泊在长江的外国军舰鸣礼炮21响,狮子炮台再次鸣放礼炮响,表达哀敬。宋庆龄、蒋介石、孙科等人在灵柩前默哀。宋庆龄泪流满面,悲痛不已。

5月29日,南京各界开始公祭孙中山。国民政府公布了《公祭总理》。5月31日,家属、亲友、友人等致祭后,4时40分,举行了封棺典礼。

宋庆龄、孙科、蒋介石、胡汉民、孔祥熙和医生等亲手拂拭铜棺,盖上国民党党旗、民国国旗,行三鞠躬礼。

6月1日凌晨4时起灵。灵柩出发时,每隔5分钟,狮子山、紫金山两处炮台就互放礼炮响致哀。9时10分,送殡队伍到达木门。

宋庆龄等人下马车,步行到石台阶。孙科在左,戴恩赛居右、蒋梦麟居后执绋。蒋介石身穿白长衫,黑马褂照料,孔祥熙手拿奉安总干事旗帜指挥。

10时15分,灵柩抵达祭堂后举行了奉安典礼。蒋介石主祭,胡汉民、谭延闿、蔡元培、戴季陶、王宠惠五位院长陪祭,蒋介石宣读了祭文,胡汉民敬献了花圈。

10时50分,孔祥熙领着20名杠夫,把中山先生的灵柩安放到墓内。安放完毕后,日本使节芳泽领着全体专使及海外高级军官,胡汉民领着全体中央委员及其他官员,依次进墓瞻仰,最后行三鞠躬礼退出。

宋庆龄、孙科夫妇、戴恩赛夫妇,将灵墓大门关上,奉安大典终于完成。

一代伟人、国父孙中山终于可以入土为安了,而他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将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453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