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项羽打进咸阳,杀了秦王,面对着秦王宫的断壁残垣,一心想要回乡。在谋士谏言让他建都立业的时候,项羽来了句:“富贵不还乡,就像穿着华服走在黑夜之中,谁能知道呢?”
从那时起,便有了“衣锦还乡”这个词,并且成为了很多中华儿女内心的执念。
多少外出奋斗的年轻人,在离开家门的那一瞬间,内心涌动着自己功成名就之后回家的画面;
多少背井离乡的深夜里,在一个人的租房内,内心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光宗耀祖回家感受街坊的艳羡;
多少寒冬腊月的春节之前,在定好火车票之后,内心就开始算计着带什么回家可以让家人和邻居都能惊艳。
我们在这种热切的盼望里奋斗,在内心不断的憧憬中蹉跎。
可是,这背后,到底会是什么结果?
我跟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吧。
年,大学毕业的我来到了这座城市。在一套群租房里租了一个小单间,算做我在这个城市的落脚地。
我的房间对面是一个来自中原某城市的男生。他在工厂的流水线上上班,做着重复性的工作,过着两班倒的生活。他经常在白班下班后会带点菜回家,烧熟之后,就着菜吃馒头。
因为是群租房,所以我们不得不共用同一个厨房。所以我们的沟通,多数时候是来自彼此都在家的晚上,无聊的串门以及抢公用设施时互相客套的尴尬。
春节放假前几天的晚上,他买了几样熟食,一瓶黄酒,然后邀我共餐。
几杯黄酒下肚,他问我:“你可以借点钱给我吗?”
我的第一感觉是自己吃了不该吃的东西。可是,这钱,我是万万借不得的。一来,刚毕业的我当时还没有存款,再者,我跟他的关系是且仅是彼此认识。
我没有立马拒绝他,只是先问道:“你遇到什么事儿了吗?”
“没有。”
“那你是?”
“我想买辆车,开回家过年。”
“为什么突然想买车啊?”
他压了一口酒,深吸了口气,说道:“我想让我爸妈知道我过得很好,让全村的人都羡慕他们有我这么个儿子。”
我忽然觉得他的梦想很可爱,可爱到令人越发感动;
我又觉得他的梦想很卑微,卑微到让人难以抗拒。
我最终还是没有借给他钱。听说后来他办了好几张信用卡,通过做卡奴的方式实现了自己“衣锦还乡”的梦想。
所以,你发现了吗?
“衣锦还乡”的背后,往往不是真的富贵,很可能是一地鸡毛。
我出生在四五线城市的农村。
每到春节的时候,镇上的集市里乌泱泱的全是人。好烟、好酒、爆竹、礼炮,每一样都能在短时间内急速卖空。
母亲每在这个时候,总喜欢说:“这些人买东西,跟不要钱似的。”
哪是不要钱啊?只是希望营造衣锦还乡的感觉罢了。
平时在外,连10块钱一包的烟都舍不得抽的人,在春节时随手掏出的往往都是中华。为自己连1块钱都要算计着用的人,春节时却总是买昂贵的放给别人看的烟花。
所以,你发现了吗?
“衣锦还乡”的背后,往往不是真的思乡,而是活在别人眼里的冲动。
论语里有这么一段对话:
子贡问:“假若邻居百姓都说他是个好人,那他怎么样?”
孔子答:“不能确定。”
“那假若邻居百姓都说他是个坏人,那他怎么样?”
孔子说:“不能确定。最好的是,那些善良的邻居百姓都说他是个好人,而那些不善的邻居百姓都说他是个坏人。”
所以,发现了吗?
那些说你“好”的人,未必是真的好人;那个被别人说“好”的你,也未必真的好。
你辛辛苦苦活成的“衣锦还乡”的样子,只是在拼命地讨好着别人的喜好。
富贵的你,该不该衣锦还乡?
你若是他们想象的那般富贵,无需衣锦,故乡早已知晓。如大衣哥一样,每天都有人上门“报道”。
你若是没有那么富贵,何必衣锦,徒增一些烦恼。如同往日一样,和老友痛饮大声喧闹那样多好。
你若是根本没有富贵,借来衣锦,只为搏他人叫好。如同海上浪花,风平之后所剩全无留下一片寂寥。
富贵的你,该不该衣锦还乡?
请先弄清楚,你想还的是心里的那个故乡还是他人口中的“故乡”。
心中的它,只想让你有时间常回来看看。
而口中的它,只是想起了就把你谈谈。
为他人拼命衣锦,不如为自己安心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