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炮7号冰窟秒冻,奋力抢修起死回生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专业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年,苏联时期位于外太空的最后一个空间站——礼炮7号,突然与地面控制中心不明失联。

这个长15.6米,重达20吨的空间站成了太空中的一块废铁。

处在冷战时期的苏联,突然失去了太空中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此时的美国,正要向太空发射「挑战者号」,巧的是「挑战者号」也是15.6米长,20吨重。

此次太空事故正中美国下怀,对美国来说是赢得冷战的好机会。

苏联要在美国发射「挑战者号」之前做出对策,阻止「挑战者号」与「礼炮7号」对接,阻止美国侵占空间站并获得苏联的航天数据。

外媒大肆报道苏联无法控制自己的空间站,如果坠落到地面将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

但是如果苏联发射导弹炸掉「礼炮7号」,势必会对轨道上的所有卫星造成影响,苏联就会失去外太空的话语权,至少十年。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势下,苏联派出了退役宇航员沃洛德和工程师维克多搭乘飞船「联盟号T-13」,寻找并修复「礼炮7号」。

年10月,俄罗斯上映的影片《太空救援》讲述的正是这段惊心动魄的太空故事。

国内引进了这部影片,1月12日将在大陆院线上映。

影片有着与《火星救援》相似的片名,也与《地心引力》有相似的场景。

太空题材也是好莱坞擅用的一种题材,能在视觉与听觉上做到极致,给观影者带来强烈的震撼效果。

该部影片,无论是特效制作还是细节处理,都能与好莱坞影片相抗衡,而它仅用了四千万的预算。

区别于好莱坞天马行空的太空题材影片,《太空救援》是由真实事件改编。影片的类型可以是动作和冒险,但它绝对不是科幻片。

真实事件改编,就增强了影片的时代感和历史感。以三十年前的科技水平,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每一步都是冒险。

简陋的仪器与设备,完全依靠航天员手动操控,熟练与精准更是考验航天员的唯一标准。

他们更像是探索未知的探险家,不仅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开创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先河。

这部《太空救援》是俄罗斯向太空英雄致敬,也是向伟大的航天业致敬。

在这次救援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飞船与空间站在强烈旋转中的对接,完全手控操纵,精准到除了宇航员沃洛德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完成。

因燃料有限,只允许对接三次,每一次的对接都仿佛在赌博,是拿自己的命在赌。

两名宇航员经过计算后,进行了第一次尝试,却以失败告终。

地面控制中心迅速讨论应对方案,怎样的夹角,怎样的旋转速度,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撞毁飞船。

就在领导者一筹莫展的时候,就在沃洛德没接到对接指令而自己练习的时候,居然对接成功了。

嵌入、对接、绑定,一气呵成,完美得让人惊叹。当然,一旁的工程师维克多也差点吓尿了。

控制中心全体欢呼,而他们只是完成了第一步。

空间站内由一层厚厚的冰覆盖,温度极低,完全成了一个冰箱。

预热空间站让冰融化至少需要两天,之后还要收集融化后的水。虽有10天的食物,宇航员却无法在低温的空间站中坚持10天。

而飞船的氧气来自空间站,舱口必须打开,飞船的温度也会随之下降,他们根本坚持不了一周。

影片中用了一句幽默的台词:「苏联人民还怕冻吗?」当然,即便是苏联人民,在寒冷中无食物和热饮的条件下,也坚持不了几天。

几方意见讨论后,以及宇航员的强烈建议下,最终决定修复五天,如果没有结果只能放弃空间站。

在有限的时间里,宇航员忍受着低温带来的不适感,最大限度压缩休息时间,争分夺秒地抢修空间站。

连接太阳能后,空间站内逐渐回温,冰层也逐渐融化,随之而来的就是漂浮在空中的无数水珠。

很美,但是要想清理全部的水珠,吸干所有的水分,工作量也很大。

高强度的工作,以及低温的环境,已经使宇航员发了烧,但他们依旧在坚持。

他们为的不仅仅是拯救这20吨的金属,更是为了宇航员的荣誉,为了国家的荣誉。

之后他们又经历了飞船舱内失火,太阳能充电传感器失灵等一系列危机。

空间站供氧装置烧毁,整个操控台融化,已经无法操作。67小时之后能够着陆,而舱内的氧气只够一个人存活。

两个人选择一个,要选择谁?谁又能把对方推向死亡而自己独活?

对宇航局来说,指挥长沃洛德必须活着。对沃洛德来说,初为人父的维克多更应该活着。

而对于维克多来说,让他一个人回去,他无法面对孩子的眼睛,更无法面对沃洛德孩子的眼睛。

他们要合力把几乎不可能卸掉的传感器外壳砸掉,太阳能电池有了电,就能产生氧气。

一次次锤击却丝毫不起作用,带来的却是一声声绝望。

浩渺的宇宙中,他们是微不足道的一粒沙,在与死亡不懈抗争,这是他们对生的渴望。

当他们要放弃的时候,一个念头划过脑海。

金属在低温状态下会降低粘度,会变得很脆。他们就利用空间站在地球背面的低温状态下,不停地砸,终于把传感器的外壳砸掉。

接受到太阳能的舱内恢复到了正常的工作状态。

这时,美国的宇航员驾驶着「挑战者号」从旁边飞过。两国的宇航员遥遥相望,并挥手敬礼。

这一刻,他们不分国界。这一刻,他们都是宇航员。

这场救援成为人类历史上公认的奇迹,影片中对灾难部分的描写非常克制,更浓重的着墨点在于对人物心理、决策制定以及家庭的描写。

影片中两次提及宇航员看到远处太空中的「天使」,但却巧妙地回避了这个敏感的话题,并没有直接给出镜头,而是给观众一个开放性的想象。

影片最后的一组真实影像,带给影片一种强烈的庄重感,令观众产生敬畏。

现实中,当年的两位宇航员在修复空间站之后成功接收到货运飞船送来的补给,开始了后续的工作。

他们分别在「礼炮7号」空间站上工作了天和天,之后返回祖国,被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113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