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一段礼炮兵的视频
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每天跪立千次
0.5秒内送炮弹精准入膛
网友评论
“这是最帅的单膝跪地”
礼炮部队
是一支用秒表度量每次任务
用生命镌刻国家辉煌的部队
那么,关于他们
你了解多少呢?
礼炮起源
整齐列队礼炮阵地。龚松摄
鸣放礼炮起源于海上军舰,在海上,两国海军舰艇相遇互相鸣空炮表示友好。
由于当时舰上装炮为7门,连续鸣放最多7响,而港口炮台的数量较多,即以三倍答谢对方。因此,后来就形成了迎接国家元首鸣放礼炮21响、迎接政府首脑鸣放礼炮19响的国际惯例。
历史首秀
年,礼炮部队刚刚成立。图片来源:人民武警报
年2月,新华社发布公告: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将于3月23日正式访华。武警北京总队组建礼炮中队担负此次任务。
当时,部队刚刚组建,一无礼炮,二无资料,三无技术骨干。白手起家的难度可想而知。
当时的礼炮中队长带领战士们从卫戍区一座仓库里找出了几十门几乎报废的破旧小山炮,挑灯夜战,大修大补,喷漆抹油……一个月后,修葺一新的一门门礼炮威武地挺立在天安门广场上,共和国的礼炮整齐划一地响彻在华夏上空。
欢迎仪式结束后,中外记者把礼炮兵们团团围住,闪光灯此起彼伏,来访的日本首相伸出大拇指说:“中国的礼炮真响!”
第一代礼炮兵利用缴获日本75式山炮进行操炮动作训练。
意味深长的是,这些迎接日本首相的礼炮,正是由被我军缴获的侵华日军山炮改造而成,炮身上还能看到日本“昭和”年营造的字样。
从这一天起,共和国礼炮兵就站在时代节点,见证每一次国家辉煌。
首次在京外打响
年5月18日,8门08式礼炮在上海西郊宾馆鸣放21响。李光印摄(新华社发)
年5月18日下午,共和国礼炮首次在京外打响。很少有人知道,为了礼炮出京,礼炮兵在前后默默的付出。
从年5月13日早晨从营区出发,到5月15日晚上抵达上海,共和国礼炮部队共行程多公里。
年5月,经过50多小时的颠簸,载有礼炮的专列终于抵达目的地上海。
出发时,在反复进行试装试载过程中,礼炮兵将牵引车和礼炮分开,用铁链和方木等牢牢固定。路途中,在四面铁皮的闷罐车里,没有床板,礼炮兵就将被褥平铺到礼炮弹箱上,昼夜和衣而睡,昼夜守护着礼炮弹。
在50多个小时的长途输送中,礼炮兵时刻警惕,每次列车停靠,不论昼夜,礼炮兵都要从列车头巡查到列车尾,细致排查隐患,确保了平安顺利抵达上海。
到沪后,礼炮兵立即从火车运输转为摩托化行进,直至将礼炮运至指定鸣放地点。
第32代礼炮兵
首次在天安门迎宾
年5月15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前,8门迎宾礼炮一字排列,24名身着礼宾服的第32代礼炮兵站立在礼炮阵地,军容严整、军姿挺抜,等待着外宾的到来。
参加此次任务的官兵已经传承到第32代,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天安门广场执行任务。
据了解,当时新一代的礼炮兵们是从多名战士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为了展示国家形象,达到毫秒不差的精准,新加入的礼炮兵们要在日常的训练中日复一日、不厌其烦重复跪炮、递弹、开栓、装弹、退弹5个动作。
长时间的装弹,礼炮兵的手在与钢铁的较量中,磕伤在所难免。
在鸣放过程中,对所有动作都是有严格要求的,每门炮的3名炮手,需要在3秒钟内一次性完成开栓、递弹和装填的动作;无论鸣放多少响,8门礼炮,24名炮手的动作必须一致,响数必须绝对准确。
有人做了这样的统计:礼炮兵们每天要在5米炮位日平均往返跑动长达5公里,跪下、起立次以上,开栓、装填次,取弹、递弹次。他们手掌磨出了老茧,膝盖跪出了痕印,皮鞋磨成了扁平。
新动作亮相
年5月3日下午,在欢迎丹麦首相访华仪式上,中国礼炮兵采用立姿动作亮相天安门广场。龚松摄
年5月3日下午,在欢迎丹麦首相访华仪式上,中国礼炮兵采用立姿动作亮相天安门广场。
与以往跪姿相比,这次采用立姿动作操炮,动作程序简化,操作性更强,更能展示国礼部队良好形象,彰显大国威仪。
据了解,针对此次操炮动作的改变,他们从人员、装备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和升级。人员由以往的24名炮手(每门炮由3名炮手跪姿操作)缩减成16名炮手(每门炮由2名炮手立姿操作),优化了人员编成,简化了操炮动作,降低了操炮难度,使整个操炮流程更加顺畅。
礼炮兵从托弹盘取出炮弹进行装填。龚松摄
据介绍,把礼炮的操炮方式由跪姿改为立姿,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外交司礼的需要,进一步提升部队遂行任务能力,即展示了中国人民对外宾的尊重和欢迎,也更好地展现了民族自信和国家威仪。
年1月1日,经党中央批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礼炮中队正式转隶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礼炮部队也由此掀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共和国礼炮兵
用无悔的青春和激情的汗水
忠诚履行职责
用庄严神圣的礼炮
鸣放出祖国的尊严与强大
(转载请注明来源:军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