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仗兵的平凡世界

图①:每天清晨,解放军仪仗大队国旗护卫队官兵踏过金水桥,升起天安门广场的国旗。

图②:解放军仪仗大队礼炮中队精彩亮相。

图③:年9月,解放军仪仗大队女兵赴俄罗斯参加红场阅兵,在国际军乐节上一展风采。

图④:仪仗兵训练流下的汗滴,在寒冬结成冰凌。图片由解放军仪仗大队提供

清晨,伴随着天安门广场的第一缕阳光,庄严的国歌响起。万众瞩目下,中国仪仗兵升起五星红旗。

于军人而言,仪仗兵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或许,许多中国军人都有一个愿望:身着军装,手握钢枪,昂首挺胸,正步走过长安街,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

一定意义上说,仪仗兵是距离这个愿望最近的一支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是中国军人的“亮丽名片”,也是世界了解中国军人的重要窗口。

在网络上输入“中国仪仗兵”,会有数以万计的视频跳出来。“中国天团”“中国军人门面担当”等热词琳琅满目。

视频中,整齐划一的中国仪仗兵曾走过北京长安街,走过莫斯科红场,走过首尔机场……

日复一日,他们用刻苦的训练和整齐的动作,反复擦亮同一个名字——中国仪仗兵。

中国仪仗兵从何而来?

60多年前,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批示,从中央警卫队选调一批骨干组建仪仗部队,担负国家外事活动的仪仗司礼任务。

年复一年,一茬茬中国仪仗兵接过前辈的旗帜,肩负起大国仪仗的使命与光荣。

他们是中国仪仗兵,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舞台上,频繁出现的一支部队。

年轮交替,日月星辰见证着中国仪仗兵的成长。

视频中,人们也看到了他们在队列之外的别样风采:怀抱吉他,仪仗兵的民谣赢得掌声雷动;拿过话筒,年轻的仪仗兵摇滚范儿依旧“拉风”;踮起脚尖,仪仗女兵也是镁光灯的宠儿;读家书到动情处,钢铁汉子泪湿眼眶……

“选择成为仪仗兵,就选择了一条特殊的军旅之路。”仪仗大队大队长韩捷说,“这条路可能一眼望得到尽头,却可以看到最美的风景。”

他们有的是当兵前没出过县城的农村娃;有的是接到世界强企业入职通知的都市精英;有的刚高中毕业,带着青涩的梦想;有的计划两年后重新回大学继续学业……

新一代中国仪仗兵,能否像他们的前辈那样,继续创造新的辉煌?让我们走进他们不平凡的平凡世界。

从旭日上采下的红

每到周末,仪仗大队国旗护卫队四级军士长杨博,都会到荣誉室坐一会儿。

这个习惯,杨博坚持了10余年。

第一次现场观看升旗仪式,杨博还是新兵。寒风中,他看见第一缕曙光为国旗镀上一抹从未见过的光彩。

那一刻,杨博感觉整个天安门广场都亮了。从那时起,他下定决心,要亲手升起这面旗。

跟随新兵战友们一起跨过金水桥,迈进故宫,杨博走进国旗护卫队营区。

宿舍,在故宫东朝房。每间屋里,高低床一字排开,衣柜和鞋柜只能摆在走廊里。训练场地只比篮球场大那么一点点。

训练场地虽小,但训练标准非常高。“不管哪个季节,一天练下来,衣服至少要湿透4次。”杨博说。

宿舍里那张小床,是杨博每天特别期待的地方。每次训练完,他身上每一块肌肉都在“无声抗议”,腿酸疼得几乎迈不开步子。只有这张小床,能让他好好休息一下。

住宿条件如此紧张,他们还是特意留出一间房,布置成荣誉室。从年开始,在这片方寸之地,一茬茬国旗护卫队官兵挥洒青春,走过风雨,走到今天。

走进荣誉室,杨博被眼前国旗护卫队一幕幕高光时刻深深吸引。从此,他心生向往,训练更加刻苦。

即便手掌磨出血泡,右臂比左臂粗壮了好几圈,杨博也要让国旗飘出最美的姿态。

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作为展旗手,杨博右手捧起国旗,奋力挥向蓝天。

站在旗杆下,看着红旗冉冉升起,杨博感觉自己拼尽了全身力气。此刻,他已不再年轻,青春的“尾巴”正在急剧燃烧,就像夜空中的烟火般绚烂。脑海中,儿子的笑脸一闪而过。

走下阅兵场,杨博特地拍照留念。此刻,他不再担心聚少离多,不再担心幼儿园的小朋友问儿子“你爸爸去哪儿了”。

这张照片一定会成为儿子在幼儿园吹牛的资本——儿子举着照片说:“你们看,这是我的爸爸!9月3日那天,就是爸爸在天安门升国旗。”

年的一天,爱人带着儿子来国旗护卫队看望杨博。天安门广场边上,他们远远地看了降旗仪式。

他们旁边,有一对父子在人群里格外“凸出”。儿子骑在父亲的脖子上,手里握着一面小国旗,高高地举着。

夕阳给那面小国旗镀上了一层光晕,如同采集了落日的颜色。这颜色中,或许蕴含了那个男孩的梦想。

“等儿子大一点,我要带他看一次升旗。我也提前准备一面小国旗,让儿子骑在我的脖子上。”杨博说。

每当看着天安门广场上的升、降旗仪式,杨博都为战友们感到骄傲。这方寸之地上,中国仪仗兵不知流下了多少汗水。走出训练场,国旗护卫队的表现都是“杠杠的”。他们的战位在天安门广场,在网络直播间,在国际舞台。

如果以国旗护卫队营地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2公里的圆,扇面会扫过天安门广场,也会经过人声鼎沸的王府井步行街。

“王府井是我们外出时去得最多的地方。有一阵,我们喜欢去网红打卡地拍拍照。”中士徐明旭说,“不过,我大部分时间是去看电影。”

这个“90后”男孩笑起来,黝黑的脸上漾起两个酒窝。近两年,徐明旭记忆最深的是年上映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

开国大典前夜,为了保证第二天国旗顺利升起,工程师林治远急需某种稀有金属。大喇叭广播完这条消息后,各家各户把家中金属都捐出来,有的带来孩子的长寿锁,有的带了自己的烟斗,有的直接带来两根金条……

看到电影这一幕,徐明旭想起父亲。休假在家时,父亲载着他路过一所中学,正赶上学校升国旗。父亲默默停下车,摇下车窗,注视着冉冉升起的国旗。

徐明旭下车,对着国旗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此刻,听着远远传来的《义勇军进行曲》,他仿佛听到了一阵阵强有力的心跳。国歌的节奏已经刻进徐明旭的骨血,脉搏都会和着节拍跳动。

校园里升起的国旗,让徐明旭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色。风吹起国旗,遮蔽了他视线中的太阳。那面旗帜随风飘扬,愈发明亮。

“其实太阳每天都有变化,感受最特别的是奇妙的光影。”徐明旭说,“当太阳与五星红旗一同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广场上,旗帜的颜色愈发鲜艳,就像是从旭日上采下的红。”

国旗护卫队荣誉室中,一面面国旗整齐地叠放在一排展览柜中。一面曾由开山岛王继才夫妇亲手升起,一面曾飘扬在东风航天城,一面曾招展在远离祖国大陆的非洲维和部队营地……

凝视这一面面特殊的国旗,徐明旭不禁又回想起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那一幕: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按下升旗按钮,人们共同注视着第一面五星红旗缓缓升起……

那天,万里晴空,旗帜鲜红。

每一门礼炮都有灵魂

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56门礼炮70响轰鸣震撼。

下士张永锋以跪姿出现在镜头中。装填最后一枚炮弹后,他感觉有点口渴,“很想咬一口家里的苹果”。

张永锋家门口有棵苹果树。上学时,只要考试成绩进步,母亲就会奖励给他一颗苹果。

用成绩“挣”来的苹果,滋味格外甜。张永锋悄悄抿了抿嘴唇,想到刚当上仪仗兵时,老班长魏春星给他讲的一个故事。

“你们知道咱礼炮中队的历史吗?”老班长问新兵们。

看着新兵们茫然的表情,老班长说:“咱们礼炮中队最早可以追溯到年。这支部队参加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解放战争,算起来参加过的战役有大大小小百余次……”

在张永锋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硝烟弥漫的画面——

抗美援朝战场上,师团7连的官兵在枪林弹雨中拖着炮车。炮弹承载着志愿军必胜的决心,在敌人阵地上发出一声声轰鸣。

战火纷飞,礼炮中队的先辈用生命换回一面功勋旗帜——“大功连”。在中队荣誉室,张永锋看到过这面旗帜。“你还记得小学课本上学过的《一个苹果》吗?那就是抗美援朝战场上发生的真实故事。”魏春星说。

上甘岭,坑道里,士兵们挨个小口地啃着一个苹果。这个苹果,是战友拼了命,穿越敌人火力封锁线才送上来的。苹果绕了一圈,又回到连长手中。那一刻,苹果依然还有大半个没吃完,带着士兵因嘴唇干裂留下的丝丝血迹……

这一刻,张永锋第一次感觉到,教科书里的内容离自己那么近。再次走上训练场,他觉得自己手中每一门礼炮都无比神圣,因为它们熔铸了革命先辈的鲜血。

操作礼炮出任务的日子,让张永锋难忘。他记忆最深的,是一次特殊的训练。

蒙上眼睛,眼前一片漆黑,耳边是树叶懒洋洋的摩擦声和阵阵蝉鸣。“别紧张”,深吸一口气,张永锋安慰着大家,“注意节奏”。

伸出手,触摸到同样湿乎乎的手心,张永锋感觉回到了昔日高考考场。那时候,他也紧张到手心冒汗。

“蒙眼训练”对炮手要求都极高。每次炮弹击发,2号炮手都要迅速转身,从3号炮手的手中接过礼炮弹,装填进炮膛。这对刚刚升任2号炮手的张永锋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稍有不慎,礼炮弹就会砸到指甲……

“开始!”一声指令,他全身心投入到每个动作。凭借细碎的摩擦声,张永锋在脑海中拼凑出连续动作的画面。

第一枚弹,第二枚弹,第三枚弹……完成炮弹数量越来越多,衣服摩擦的声音越来越急促,张永锋心里越来越不安定。

“慢一点”,张永锋告诉自己,“节奏,注意动作节奏。”他强迫自己计数,一令一动,把动作顺序做得完整。

最后一枚炮弹击发后,张永锋习惯性地转身取弹,可他触摸到的是闷热的空气。

训练圆满完成,他激动地转过身,想握住战友的手,手指却不小心触摸到礼炮。

炮管的温度蔓延到炮身还未散去,尚余温热。张永锋感觉异常兴奋,那是他第一次感觉到礼炮的“体温”。

“每一门礼炮都有灵魂。”张永锋想起队长说过的这句话。

每当老兵退伍,张永锋总会看见老兵偷偷摸进礼炮停放的库房。他们待在那里,有的会自顾自说两句话,有的默默看着礼炮,什么也不说。

老兵们舍不得离开。陪伴老兵们走过军旅生涯的礼炮,是他们最亲密的无言“战友”。

国庆70周年庆典当天,白山黑水间一支作战部队的活动室里,全体官兵正收看阅兵式直播。

礼炮鸣响那一幕,某旅下士于磊第一眼就认出,屏幕上执行鸣放礼炮任务的仪仗兵正是自己的同乡兼战友——张永锋。

于磊脑海中,回想起两人新兵入伍时在车站告别的场景。那天,张永锋从背囊里拿出一颗苹果,塞到于磊手中——寓意“平平安安”。

那天晚上,于磊辗转反侧。他盘算着,哪天能和张永锋一同休假回到故乡。他一定要挑选一颗又大又红的苹果,亲手递给张永锋。

生命的重量

年9月27日,韩国仁川国际机场,下士杨振鹏和战友们整齐列队。他们静待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开始。

尽管练习过很多次,杨振鹏还是忍不住手心冒汗。

队列行进到指定地点,杨振鹏听从指令抬起烈士的棺椁。训练时,棺椁很宽很沉。此刻,真抬起烈士棺椁时,他感觉重量很轻很轻。

以前,杨振鹏也试着抱过战友。此刻,杨振鹏不敢相信这是生命完全的重量。英烈的遗骸如此之轻,这份重量让人泪目。

想到几十年前,烈士们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战斗牺牲的,杨振鹏感觉脚下格外沉重。

这里,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曾战斗过的地方。现在中国仪仗兵脚下的每一步,都似乎踩在前辈们留下的脚印上。

相隔几十年,中国军人迈着不同的脚步,走过不一样的军旅人生。

跑道上,飞机不断加速。杨振鹏透过窗户向下看,地面上的建筑逐渐变小变模糊,窗外是越来越厚重的云层。

“先辈们,我们一起回家了。”杨振鹏心中默念着。

几个月后,杨振鹏走进电影院,手中是一张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的电影票。

电影中,志愿军主力踏过被敌机反复炸毁的桥,当电影镜头对准桥下的工程兵和作战兵时,杨振鹏被震撼了:他们用身体扛起了桥梁!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那一刻,杨振鹏的心里好像有一块无形石头,很沉很沉。20岁的他,脑海中第一次蹦出一个词:生命的重量。

入伍之前,仪仗队女兵门佳慧是颇有名气的“网红”。年,身为模特的她,赢得“中国新面孔大赛”世界总决赛十佳的荣誉。

年,门佳慧突然停止更新微博,消失在了网络世界。那一年,门佳慧进入仪仗大队,成为一名仪仗女兵。

直到年,门佳慧凭借一段“中国仪仗女兵走模特步”的视频再度爆红网络。视频中,训练间隙,她身着军装,落落大方地走着模特步,各国军人纷纷鼓掌喝彩。

如果不参军,按照以前的成长路线走下去,门佳慧也会有很好的前途。所以,很多人不理解她的选择。

“我从小就有个军旅梦。”门佳慧说,“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军人的风采,这是值得我骄傲一辈子的事儿。”

凭借过硬的队列素质,门佳慧在仪仗大队小有名气。一次,战友打开抖音拿给她看,她才知道自己又成了“网红”。

“这种‘红’更有意义,因为和国旗的颜色一样。”门佳慧很开心,她已经找到了青春的意义。

一次周末外出,下士徐梦泽和几名战友换上便装,画着一样的妆去逛街。商场里,她们不自觉地并排标齐向前走,还甩起了胳膊,引得路人投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126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