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2日《工人报》一版
沈阳南站前群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秧歌队
“昨天,整个的沈阳市都卷入了狂欢的热潮里。”10月2日,《工人报》第四版刊发通讯《人山人海红旗飘扬全市人民卷入狂欢热潮》,详细报道了沈阳的狂欢景象。
沈阳街头:人如潮水,国旗飘扬
当天的沈阳处处张灯结彩,人们举着国旗、彩旗,自发地涌上广场、街头,庆祝新中国的诞生。《工人报》报道,如此描述当天沈阳庆祝的盛况——
白天,大街小巷飘扬着崭新鲜明的表现人民大团结的国旗;到晚上,各种红灯、走马灯、纱灯,照耀得和白天一样。从早晨到晚上,鼓声、炮声一直不断;像潮水一样,人山人海,工厂、机关、学校、街道的秧歌队,宣传卡车,宣传队一个紧接着一个……
城内中街、太原街,到处挤满了欢天喜地的人们。家家户户,门、大街上都贴遍了标语、对联,各学校学生们,用粉笔把他们对于新中国的诞生,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写在马路上,商店的窗板上,街道两旁墙壁上……
私营工厂,太阳烟草公司、惠临火柴公司、东北铁工厂、兴奉铁工厂的工友们自己都组织了秧歌队和剧队。……车辆同业公会动员了全市四十来辆汽车,装饰彩旗从南站经城内到中山路绕行一周,雄壮地唱着“义勇军进行曲”。
工厂学校:提灯游行,通宵狂欢
沈阳的各大工厂、学校,也组织举行了热烈的狂欢庆祝活动。
10月1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沈阳兵工一厂特别定制了15面国旗,工人们在厂内搭起五座彩门,在厂区内用五座九二步兵炮鸣放礼炮50响,燃放花炮百发,以表达喜悦的心情。当晚,工人们还穿起新衣,在厂南俱乐部广场举行提灯晚会,狂欢到深夜。
当天,中国医科大学总校、附院及各学院和单位张灯结彩,校内搭起各种不同的彩楼。下午4时,师生们从广播里听到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消息后,多名师生集合到大操场,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狂欢晚会,大家扭起大秧歌,演起自编的小节目,其中一位住院患者还申请院长特批参加演出,跳了一段激情的“草原舞”。
狂欢晚会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半,师生们又手提灯笼,走出校门开始提灯游行,直到10点才陆续回校。不少单位继续举行小型晚会,狂欢通宵。天亮之后,全校师生又接着参加在中山广场举行的沈阳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和50万人大游行,一点也不觉得疲倦。
樊永吉:我在中街负责国庆安保
樊永吉,年生人,今年已88岁,沈阳市公安局文保分局离休干部,年11月作为南下干部,随解放军接收沈阳,负责沈阳市财商贸易系统的安全保卫工作。年9月27日,他向记者讲述了在沈阳庆祝新中国成立的那段经历。
当时市委商业局党委的办公地点,就在中街的“老天河”。我们在接到迎接新中国成立的安保任务时,心情格外激动。10月1日这一天,从一大早开始,我就在中街走了无数遍,巡视可疑分子,但我看到的都是一张张庆祝新中国成立的笑脸。
商店门前都挂起了红旗,写上庆祝新中国成立的标语,有的商店还搞起了减价促销活动。街上的人越来越多,有人还喊起了口号,“我们中国人站起来了”。到了晚上,人们打着灯笼,唱歌、跳舞,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赵川:我穿梭在游行队伍中
赵川是《工人报》(《沈阳日报》)的第一位女记者。年10月1日,她参与采访了沈阳人民狂欢的难忘之夜的报道。年,她给《沈阳晚报》写过一篇《我穿梭在游行队伍中》的回忆文章,再现了当时的盛大场面——
10月1日清晨,我提前来到沈阳庆祝大会的中心会场。会场设在今天的中山广场,当时称之为“圆路广场”。那天,全市的大街小巷红旗似海;广场中央,象征和平堡垒的八角红色大会主席台高高矗立;中山路、南京街、市府大路和三经街电线杆上,多个大喇叭“严阵以待”,准备转播北京开国大典盛况。从上午开始,沈阳所有机关、工厂、学校的宣传车和秧歌队陆续出现在街头,锣鼓声震天动地,一辆辆彩车往来如织;家家户户门口都贴上喜庆的对联;学生用粉笔在店铺门板和水泥马路上写满了庆祝口号;路旁报摊免费赠送当日的报纸;到处都挤满了欢天喜地的群众。一位老者站在店铺门前振振有词:“盛世空前啊!”
当晚沈阳度过了不眠之夜,万余群众提灯大游行,我跟随那由星星之火连成条条火龙的队伍,走过中街、太原街、铁西工厂区……久久不愿离去。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周贤忠
编辑侯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