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救援影评比科幻更科幻的真实事件

电影的中文译名是《太空救援》,听起来很美式,让人不禁会想到好莱坞的《火星救援》。不过,火星救援的是呆萌同学,这次救援的就是一个空间站------“礼炮七号空间站”。电影的俄文原名就是“Салют-7”。

与《太空救援》是虚构的科幻不同,《太空救援》是实打实的真实事件改编。这个事件如果没有发生过,拍成了电影,一定是科幻,但它确实是实实在在发生了。

真实,往往比科幻还科幻。

礼炮七号是前苏联礼炮计划中的最后一个空间站,在年4月至年2月间运转。这个空间站先后接待了11批共28名宇航员。这些宇航员中还包含着第一位太空行走的女性航天员萨维茨卡娅。

这是礼炮七号的照片,据说电影里用了一段真实的太空影像。

这样一个预期寿命4年以上,载人任务非常顺利的空间站却在年2月11日出了大问题------因为电源问题,空间站成了断线的风筝,和地面失去了联系。

出了问题就得修,最后当然也是修好了,要不怎么能用到年呢。

但是当时的情况是,地面上谁也不知道空间站是个什么状况。

电影指挥中心至少知道空间站是竖着旋转的,而历史上是等两个宇航员上了太空,才发现空间站才发现空间站是翻滚状态。

在这样复杂的条件下,能够飞船和空间站能够手动对接成功,不得不说是人类航天史上的一个奇迹。

说到奇迹,电影中用了两次绿光来表现,或者是隐喻奇迹。

一次在电影开头,一次在电影结尾。

电影刚开始,男主费多洛夫和同事在礼炮七号空间站外焊接钢板。但焊接处的尖刺刺破了同事的手套。

在外太空中,一个微小的失误都有致命的危险。不过还好,两人最后安全返回舱内。在费多洛夫进舱的一瞬间,他看到了闪耀的绿光。

费多洛夫在回到地球后,因为当初在太空中绿光让他出了神,差点耽误了同事的性命,因此医生对他判断不适合再次飞行。

但很快,礼炮七号出了问题,需要送两个人上去维修---工程师维克多,以及一名指挥。

左边是费多洛夫,右边是维克多,这是两人后来在空间站的情景。他俩是好朋友,维克多也有意向与费多洛夫一起执行任务。

手动对接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更别说对接一个翻滚着的空间站了,这不光需要经验,耐心,还需要一些运气,所有现役的宇航员都在地面模拟器上失败了。最后指挥部只能选定费多洛夫作为指挥,与维克多一起上太空修理空间站。

飞船载着两名宇航员,带着希望发射。事实上,指挥部的意见分成了两派,一派希望上去修理好空间站;另一派认为修理好的机会实在是渺茫,而且冷战期间,美国对空间站虎视眈眈,甚至发射了空的航天飞船,想要劫走已经失联的空间站(这里为电影增添的矛盾冲突)。与其冒这么大的风险,不如直接自己把空间站打下来。

费多洛夫技高人胆大,在第一次手动对接没有成功的情况下,违背指挥部的命令,自行进行第二次手动对接。千钧一发之际,对接成功了。

对接成功只是最初的一小步,空间站的情况非常糟糕:失去电力的空间站就是一个大冰箱,水箱的破裂和太空的超低温使得整个空间站内部被冰雪覆盖。

主角组两人想办法利用太阳能融化了冰雪,在失重下的水呈现出小球的形态。不得不说,这个场景真的非常梦幻。年宇航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的太空授课中就展示了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

虽然处理完了水的问题,但两个人此时已经是精疲力竭,再加上空间站内的低温,两人都感冒发烧了。

太空怎么能没有伏特加?虽然有明文规定不允许带酒上太空,但怎么能挡得住苏联人对于伏特加的热爱。事实上,在加加林时代,苏联的宇航员就会在起飞之前疯狂减肥,并将酒夹带上太空。在烈酒的温暖中,两人看见了一只蟑螂小强,因为同为地球生物,两人决定让小强活下来。

虽然被冻到生病,但两位宇航员依然没有停止工作。费多洛夫出舱检查,发现是传感器外壳受到陨石的击打,变形挡住了阳光。

这时,更大的危机出现了:因为擦水时的疏忽,一颗水珠进入了飞船,引起了飞船的火灾。

虽然舱内减压最终灭了火,但当时在舱内的维克多被烧伤,飞船内部也全部被烧毁。

当时正处于冷战的重要阶段,苏联空间站的事故被西方大肆报道。美国的飞船也即将升空,这无疑对苏联方面又增加了一层压力。

在多方权衡后,苏联决定让航天员返航,之后击落空间站。但由于氧气含量不足,两个人中只能活一个。指挥部要求按照条例,工程师维克多返航,指挥费多洛夫留在空间站。

费多洛夫得知消息后在阳光下的沉思

这是一个经典的二选一的矛盾冲突。飞船的失火推动剧情直接向最高潮过渡。

历史上并没有失火事件,两名宇航员手动调好了空间站的太阳能帆板,之后又在太空工作了一百多天。

两人在得知指挥部的命令之后,维克多拒绝了返航的机会:“如果我一个人回去,该让我如何面对我孩子的眼睛,如何面对你孩子的眼睛。”

两人再次出舱,抱着生死在此一举的信念,最终在寒冷的地球背面敲掉了传感器外壳——在阳光的照耀下,片片太阳能帆板开始工作,空间站活了,氧气有了,他们也得救了。

这时,美国的航天飞机恰好飞过空间站。隔着太空与飞机的玻璃,两国的宇航员互相招手示意。

无论历史上是否真的发生过这一幕,这样的结局都是震撼人心的,瞬间升华了整部电影——太空救援不仅是苏联一个国家的成功,而是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全人类的荣耀。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镜头一转,宇航员的面罩上映出一片绿光。

这是第二次出现绿光的地方。绿光到底是什么,没人知道,电影也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

在真实事件里,绿光对应的是礼炮号的天使事件:不止一个宇航员看到了巨大的天使,整个人都感受到了愉悦和放松。

无论是真的超自然现象也好,还是什么外星人的接触也罢,这件事情一直都没有定论。

电影中将这一事件化作对奇迹的暗示——一个被人类完成的,真实的奇迹。

远古古猿向天空扔去的那一根兽骨还没有落下,转眼就变成了浩渺星海中的一艘太空飞船。

借用大刘在《三体》里的一句话来形容宇宙:方寸之间,深不见底。

对于星辰大海的探索,人类从未停下脚步。每每观看这类电影时,一方面为宇宙的宏伟而赞叹,感受到人类的渺小;另一方面为人类的勇敢坚毅而自豪。

渺小,但不卑微。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153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