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炮在国家庆祝大典上可增添一种隆重的气氛。鸣放礼炮作为国际礼节,起源于英国。在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35周年庆典。天安门广场上,门礼炮,28响齐声轰鸣。规模之大,世界礼炮鸣放史上罕见;气势之宏,中国礼炮鸣放史上空前。礼炮过后,炮位上浓烟弥漫,大地颤抖,广场上人群沸腾。走出十年动乱阴霾的国家,用前所未有的礼炮轰鸣,向全世界宣告东方古国走向富强的决心。
礼炮兵是军人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今年加入到礼炮部队的新战士已经是第三十二代了,他们都是从众多战士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身高都在1.78米以上,五官端正,动作标准,相貌英俊,他们还要经过严格的政治考核后,才能正式成为礼炮兵。
为了展示国家形象,达到毫秒不差的精准,新加入的礼炮兵们要在日常的训练中需要日复一日、不厌其烦重复训练,炮后集合、分散、就炮、开栓、传弹、填弹,5秒一气呵成。在鸣放过程中,对所有动作都是有严格要求的,每门炮的3名炮手,需要在3秒钟内一次性完成开栓、递弹和装填的动作。
为了达到训练标准,礼炮兵有着自己的训练密码:
开栓、递弹、装填3个动作:3秒内完成;
5米炮位往返跑动日平均:5公里;
3名炮手跪立日平均:0次;
每天平均开栓装填:0次。
操炮中,开栓装填和取弹递弹,也有严格的要求,8门礼炮,24名炮手,必须做到无论鸣放多少响,响数必须绝对准确,炮手间配合必须协调统一,动作快一点慢一点,都会在国际上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挺拔的军姿,威严的军容,无可挑剔。一致的帽线、胸线和马靴线,踏上炮位,整齐划一……礼炮兵的每一次行进、每一个踏步、每一次操炮,都代表着祖国形象,肩负着祖国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