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直有放鞭炮的习俗,“爆竹声响”,则寓意辞旧迎新,吉祥如意,振奋精神,特别是过年期间,那鞭炮声可以从大年三十响到大年初一,甚是热闹。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会在开业、结婚这样的重要场合里,放鞭炮庆祝。
无独有偶,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有“放炮”的习俗,但他们燃放的是礼炮,而非鞭炮,并且把“鸣礼炮21响”作为最高规格,那么为何国际上会将21响定为最高规格呢?这个数字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年新中国成立那天,我国又为何放了28响,这多出来的7响究竟是何寓意?
礼炮的定义
礼炮,顾名思义,是一种在举行隆重典礼,或欢迎贵宾表示敬礼时所放的炮,鸣礼炮则代表了对对方的敬意。
礼炮的来历
早在中世纪(公元5世纪~公元15世纪中期)时期的德国,就出现了鸣礼炮的仪式,当年一皇帝凯旋而归,为了迎接他,便决定鸣礼炮响,结果因为次数太多,负责鸣炮的军官数着数着数忘了,鸣了响,于是鸣响礼炮成了传统。
鸣礼炮的普及
等到17世纪,英国才进一步推广了鸣礼炮这个仪式,话说当年英国乃头号殖民帝国,去哪里都是“横着走”,为了表明自己的殖民地位,英国决定,但凡英国军舰驶入外国港口,该国家都必须向英国军舰鸣炮致礼,当然了,英国也会意思意思回鸣。
但这个“回鸣”里又有讲究:一般而言,英国若回你1响,你就得应3响;英国回你2响,你就要回6响,以此类推,用来表明英国“高人一等”的地位。英国最后决定,他们会鸣炮7响,所以对方就得回21响,这个“21响”,便慢慢成为最高礼节,普及到全世界,并延续至今。
不过后来英国的国际地位逐渐走了下坡路,他们也不好意思继续用7炮换别人21炮,于是到后来英国也回21炮,表明自己对对方没有敌意。那么为何会选择鸣礼炮的方式呢?那是因为当年的军舰,填装火炮的速度非常慢,要耗费大量时间,如果双方都愿意互相放礼炮,就说明双方都没有敌意,所以鸣礼炮既能表达敬意,也能表明心意。
鸣礼炮的发展
上文中提到,鸣礼炮最早是用于海军交往场合,随着它的全面普及,其他交往场合也开始用到。比如有国家元首造访,就要鸣炮21响,为最高礼遇;若有政府首脑造访,则鸣炮19响;若有比首脑低一级的外宾,则鸣炮17响,以此类推。这里注意,西方人在数字方面,一般喜欢单数。
年我国为何要鸣炮28响?
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当天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这一天对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是无比重要的,所以那时候国家早早就准备了54门礼炮,象征着第一届政协45个政治单位和9个方面的特约代表,共计54个方面的人;而28响,则象征着中国人民经历了28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当家做主。所以说,当年中国的28响,和国际惯例21响根本没有直接关系。
当年开国大典上,礼炮队由尊山炮组成,一字排开,背倚天安门广场,然后分为54组,一组负责装填,另一组负责发射,轮流作业,力求把时间缩到最短。最终,54门礼炮的鸣放过程完美配合了国旗护卫队的行进时间,让全国人民都听到了新中国的“呐喊”。完成任务之后,这些山炮大部分被销毁,不过有2尊已经被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
其实除了开国大典上的28响,我国在此后的多次大型活动中,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比如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那么就用了50门礼炮;而年成立60周年的日子,则用了56门礼炮,寓意我国有56个民族,所有民族一起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世界各国鸣礼炮的不同习惯
以仍然保持了君主立宪制的英国为例,在英国君主诞辰当日,会在伦敦塔内鸣礼炮62响,其中21响表示对君主致意,21响向伦敦市致意,另外20响是因为该塔属于王宫和军事堡垒;美国在国庆日当天,也会鸣礼炮,共50响,代表美国有50个州。
鸣礼炮在其他领域的运用
如今,民间也经常会鸣放礼炮,比如开业典礼、竣工奠基、婚礼现场、特殊纪念日等等,用来表达自己激动、愉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