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中的第一国旗当天凌晨才制作完,5

年10月1日我国的开国大典正式举行,在几十万民众的注视下,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军民一心解决了内忧外患。就此一个伟大的民族正式开启现代历史的新篇章。

而在开国大典上那些让世界为之惊叹熠熠生辉的”第一”将记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册.....

据统计在开国大典上惊艳世界的”第一”有很多,不仅惊艳世界,也是我国迈入世界强国的第一步。

第一面国旗

开国大典前夕,一条国旗方案的征求启事向全世界发出了邀请。这条征求启事被上海通讯社编辑曾联松看到,他激动万分。从那天开始曾联松不分昼夜的画着国旗的草图,为了精益求精,他画了一版又一版的草图可是他都不满意。

最终他从大家熟知的俗语”盼星星,盼月亮”和红军军帽上的五角星得到灵感,设计出了国旗的雏形。就是以红色为底色,四个小五角星围绕着一颗大五角星的形式。

意义就是我国各族人民紧密地围绕在党周围,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几个小五角星代表各族人民。而用红色的底色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特征,金色的五颗五角星,红色的底色,金光灿烂、霞光万丈。

而这一设计在9月27日的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上被代表庄严地通过了,命名此旗为“五星红旗”,是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并给与了国旗正确的定义“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飘扬的五星红旗

随后负责开国大典会场布置的女工赵文瑞接到了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之内赶制五星红旗样旗的任务,收到了国旗图案和尺寸赵文瑞不敢耽搁,马上去前门瑞蚨祥买了红绸料和黄缎料,加紧缝制,由于时间紧急她顾不上吃饭睡觉,因为过度疲劳不小心瞌睡还刺伤了自己的手指。

在9月30日下午终于把样旗按规制赶制成功,当毛主席和中央一众领导在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闭幕式结束后站在巨幅五星红旗前的时候,全场掌声雷动,久久不息。

不久之后作为共产党员的宋树信接受了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第一面国旗的监制任务。在开国大典那日清晨国旗才制作成功。

当天下午随着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按动了自动升旗的按钮。伴随着气势如虹,慷慨激昂的国歌响起,一面长厘米,宽厘米的巨幅五星红旗缓缓地升上了天空,迎风飘扬。

第一面国旗

第一支礼炮部队

在天安门东南方传来一阵阵震彻天地的响声,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28声雷鸣般的响声震撼着在开国大典上每一个人的心。这撼天动地声音的来源就是人民解放军组建的礼炮部队,他们以最振聋发聩的声响告诉全国乃至全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礼炮鸣放”一开始就列为庆祝大典的程序之一。所以一支由华北军区特种兵部队组建的礼炮队就此成立了。礼炮是由缴获的日军山炮改装而成,这种炮比较适合改装成礼炮,因为它炮体短,口径比较小,重量适中方便运输,使用方便只要卸掉炮弹的弹头,既安全又便捷。

为了这次庆典特意从华北山炮营和军区炮兵部队选调而来的山炮共计门,分成两组,每组54门。

由于礼炮的鸣放时间要与升国旗奏国歌的时间同步,所以要求54门礼炮每门礼炮28发炮弹一定要在2分零5秒之内完成发射,但是不但要注意时间还得54门礼炮齐发,所以每个礼炮配备三个炮手。

第一支礼炮部队

主要训练的动作就是装填、发射,退弹壳,这三个动作加上一颗礼炮发射的时间要控制在4秒半的时间不能多也不能少,就是要形成肌肉记忆。

开国大典当日,伴随着国旗升起国歌奏响的同时,礼炮声随即而来,54门礼炮28响。每一声响起都那样整齐,犹如怒吼的巨龙带着向世界宣称的磅礴气势直冲云霄。

然而,很多人可能比较奇怪为什么是54门礼炮,28响呢,这两个数字又不是吉祥数字,也不是整数,到底是什么原因选了和两个数字,这其中又隐含了什么意义呢?

开国大典一年后唐永健对此事做出了说明。54门礼炮一齐鸣放,代表当时参加新政协的54个单位和方面的人士;礼炮鸣放28响,表示我党在为了实现民主自由而且历经风雨的28年。

如今的礼炮部队

第一份外交文件

开国大典当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份外交文件由外交部长周恩来代表毛泽东主席向各国政府发出,文件的形式是毛泽东主席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发布的《公告》并随附公函。

《公告》及随函随即送达至各国在北京的旧领事馆领事的手中;北京无领事馆的国家则通过南京的大使馆和公使馆传达。周恩来总理说,这是我们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份外交文件,也是通过各个大使馆或者公使馆向外国各届政府打的第一个照面。

与此同时为了扩大公告的宣传力度,新华广播电台透过强大的电波向各国传递着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苏联随即作出反应欣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且快速宣布中苏两国建交,这一举动产生了一系列广泛的国际影响。

第一份外交文件

随后又有多个民主国家在短短的几个内相继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世界各国共产党和进步组织纷纷向我国致电,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表示我们给了他们为了民主和自由而斗争的动力与鼓舞。

从开国庆典到至今的72年间我们经历了无数的“第一”,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地走在了很多国家的前端。

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不骄不躁,面对天灾人祸我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我相信未来还会有很多个“第一”等着我们,我泱泱中华,从来无惧挑战。我中华民族亦能在山峰下托举朋友,也能站在顶峰傲视群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37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