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首先要做的是燃放爆竹以敬祖。爆竹一般从腊月开始就陆续响起,宣告着新年的即将到来,酝酿着年节的氛围。爆竹的燃放流动在春节的整个时间流里,除夕是一高潮,初一清晨是又一高潮。
似乎各家还有一个潜在的比赛,比比谁家放得多,谁家放得响。在时间上来说,还要看谁家起得早,爆竹燃放得早。
人之早起,一家之早起,不只预示着全年的生机与祥瑞,而且有着让供奉在案的祖先及各路神灵检阅之意,能不将这种涌动着激动而神圣的情感以爆竹的形式喧响于天地之间吗?
古代的爆竹真的是要烧竹子的。爆竹,顾名思义,它在远古就是指被火烧而发出破裂之声的青竹,火光腾跃,竹节爆响而声势非凡。这举动源于年的一种民间传说。
据说“年”是一个羊状的怪物,每每到除夕夜便来吞食人畜。天黑地黑乌洞黑,潜在的威胁似乎处处存在,这多恐怖啊。
先民是用火来抵抗的还是用石块敲击的呢?现实的猛兽会怯惧焚烧竹子时爆裂的响声,那么同理推测:这种冥冥之中的怪兽自然也会在这火光与爆响中怯步不前,甚至逃之天天了。
于是在新年来临之际,在新年的整个过程中,人们燃放起爆竹来。天长日久,便形成了过年燃爆竹的习俗。
燃爆竹的习俗至少在周就已经开始流行了。《诗经》中所描绘的“庭燎之光”,实是以火烧竹,可以说是早期燃爆竹的雏形,数千年来它一直是如此轰轰烈烈声光闪亮无间断。《荆楚岁时记》云:“正月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自宋代硫磺火药问世之后,爆竹便有了现在的格局了。宋施宿《嘉泰会稽志》:“除爆竹相闻,亦或以硫磺作爆药,声尤震惊,谓之爆仗。”
南宋又发明了“内藏药线,一发连百余响不绝”的鞭炮。命名曰“爆仗”,说明在国人心目中,爆竹是仪仗之一种,燃放爆竹是新年的庆典之举,是一种仪典,它把内在的祝祷祈愿演化为蹦响在天地间的声音,它神秘而给人以震惊般的快乐。
从某种意义上,它已成为年节的一种象征性活动了。如长沙等地习俗,若有客前来拜年,主人要提前准备,要鸣放鞭炮迎接仿佛国家来了贵宾鸣礼炮欢迎一样,以示郑重其事。家国同构,家国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活化石一般的仪式与证据。
如今虽然没有许多地方已经不能燃放爆竹了,但爆竹声声迎新春,祝大家新的一帆风顺,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