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除夕祭祖吃年饭写春联放烟花

今年本计划赶回去过春节的,无奈武汉疫情严重,家乡又毗邻武汉,询问过家乡亲人的消息后,毅然取消了回家的计划。只能在文字和回忆中,思念家乡除夕的年味,为家乡祈福。

小时候的除夕,一大早就跟父母回到农村老家,远远就看到老房子的烟囱冒着烟,爷爷奶奶已经开始忙活中午的年饭了。老家的年饭是中午吃的,这点跟城市里的年夜饭不一样。

年饭首先是祭祖,贡上豆腐、腊肉、米饭,点起烛台,上香。这时候,虽然菜已上桌,但不允许人就座,我和弟弟只能在一旁观望。菜要给祖先们先用,因为一年中只有这一天,祖先会回家里来看看。爷爷给桌上每个酒盅斟酒,边斟边讲,“孩子们今年都回来了,姥爹姥姥们你们回来看看,要记得保佑他们”。

斟过三巡,接下来就要给祖先们烧纸钱了,这是我和弟弟最爱干的事。烧纸钱的时候,长辈们都会叫我和弟弟说些新年的愿望,学业进步啦,身体健康啦,等等,请祖先们保佑。把米饭端上桌,将筷子架在碗上,意思就是祖先们用过酒菜现在可以吃饭了。

燃放鞭炮,送祖先们离开后,关上大门,将桌上的碗筷酒杯全部撤下,饭菜重新热过后,年饭才正式开始。年饭的菜都是些朴素的食材,鱼、肉、鸡、豆腐、圆子、青菜等等,做得也很简单。一家人围坐在堂屋里的方桌上,有些昏暗的光线,弥漫着烧纸钱和鞭炮的气味,边吃边聊的场景,直到现在依然是我记忆中年味最足画面。

年饭过后,就开始写春联了。小时候,卖印刷春联的还不多,村子的邻居们会拿着红纸聚集到我家小院子里来,爷爷也早早地倒好墨汁,洗好毛笔,帮村子里的人写春联了。裁纸,研墨,写春联,写福条,写福字,晾干,院子里一片热闹。

爷爷字体宽博舒展,父亲字体方正严谨,一如他们的为人处事,在我的心中都是极好的大字。我和弟弟也想凑凑热闹,刚开始只写写福条,都是贴在里屋、灶台、院门、窗户、牛棚等不起眼的地方,写得丑大家也说好。后来也在长辈的鼓励下写贴在大门上的春联,当然我们这种拿不出手的字只能贴自己的家门上。初一村上拜年的时候,客人们是免不了要点评一番的,说说这春联的字跟去年相比有哪些进步。

邻居们把春联拿走后,奶奶把米浆熬好,可以开始贴春联了。正门、堂屋、后门一共至少要贴三幅,贴福条也很有讲究,“开门大发”是贴在门上的,“太公在此”是贴在窗户边上的,“福”字是每个里屋的门上都要贴地,等等。

天黑下来,村子里的小孩都迫不及待的出来放烟花了,所有的烟花都要在今晚放个够。各种烟花,好多年没玩过,现在还记得一些,什么“小蜜蜂”、“绕花”、“启火”、“冲炮”。小时候放礼炮的还不多,看到远处村子里有人放,夜空中五彩的花火一闪一闪,羡慕得不得了,爷爷总是安慰地说,“人家放,我们看,也是一样的。”

放完烟花,一家人围着一台黑白电视机看春节联欢晚会,吃零食喝茶。小时候过年的零食总是那些东西,冬瓜糖、姜片、糖果、“麻叶”、麻花、麻糖、龙须酥等等,虽然都不怎么好吃,好多年没吃过了,现在也有些怀念。花生瓜子吃得一地的壳,踩得噼里啪啦直响,也不能扫,一扫就把一年的福气扫出去了。

二爷爷和三爷爷家都在附近,叔叔姑姑们都会来我家看电视、打牌,讲笑话,热闹得不得了。除夕是一定要转钟之后才能入睡的,困了饿了,奶奶会用腊肉下面,或者下豆丝,加上点炸豆腐,大白菜一起煮,那味道现在还记得。

临近转钟,村子里鞭炮已经此起彼伏,爷爷也出门放上一挂,家里又是一阵热闹。除夕夜里是不能关灯的,灯一定要点一个晚上。

老家的被褥,总有种晒干的稻草气味,那味道让我睡得很安稳。

(图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虎子的理想之路:做最理想的自己,写最想写的文章,希望你也能够喜欢。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802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