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神舟十七号乘组进入空间站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时间了,三位航天员也将迎来自空间站建成后最危险的任务。
近日,北京科协发布消息称,—根据中国航天中心公开消息,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将于12月出舱任务,维修空间站太阳翼。
什么是太阳翼呢?太阳翼是空间站在轨运营的“能源担当”,助力中国空间站翱翔太空。
太阳翼受损,虽然短期内不影响空间站,但从长期看,还是不利于长久发展的,因此一定要趁早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为什么空间站太阳翼会被撞击受损呢?这是因为太空中有很多“宇宙碎片”,包括一些陨石残片,或者航天器残渣之类的碎片。
因为不受引力的影响,这些碎片随意飘荡在空间站周围,时不时就会相撞,没有办法完全避免。
因此,我国的空间站被碎片撞击出现损伤,是很正常的情况。
而且不只是我国的空间站,像苏联的“礼炮”空间站,和美国的“和平”空间站,都曾出现过这样的问题。
但直至如今,我们依旧没有找到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只能靠航天员出舱维修,无疑充满了危险,甚至会危及生命。
那么,航天员出舱维修到底有多危险呢?我们举个例子来看。
在年,美国航天员卢卡·帕米塔诺在进行一次出舱维修时,宇航服出现问题,导致头盔内进水严重,险些窒息身亡,这也成为了美国宇航局太空行走史上最为惊险的一次死里逃生。
最近的一次舱外维修,就发生在上个月,美国NASA有2名宇航员进行了出舱活动,对国际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检修,结果就出现了意外——不小心弄丢了一个工具袋。当前这一个工具袋还在环绕地球轨道飞行。
是不是觉得这有啥危险的?其实还真的很危险,空间站里面连尘土都要定期清理,如果工具掉到某个机械内部,那将对空间站造成极大的威胁。
因此,出舱维修空间站无疑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这个过程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能和体能,还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但我们对神舟十七号的航天员有信心,相信模拟出舱维修的任务,他们已经训练过无数次了,就心理素质和技能这一块,没有任何问题。
当然,光有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毕竟舱外的环境和舱内完全不一样,还要有一些外部条件的支撑。
首先,就是航天服。航天员去舱外执行任务必须要穿舱外航天服,这是因为太空中有碎片和辐射等威胁,航天服可以为航天员提供一个自身大小的安全环境。
目前,神舟十七号乘组穿的航天服,正是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相当于微型载人航天器,技术很复杂,是一个国家载人航天实力的重要体现。
当然,造价也不低,我国新一代航天服造价约万元,舱外使用寿命仅为3年15次,单次可支持工作时间为8小时。
我国的航天服,经过多次更新迭代,从未出现过任何问题,相信这次也能保障神舟十七号乘组平安出舱。
其次,就是航天员的体能问题。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太空中接近零重力,就算航天服重达公斤,对于航天员来说也感觉不到重量,体能消耗从何而来呢?
这就又不得不说回航天服了,虽然在失重状态下感觉不到重量,但笨重的造型和里面狭小的空间,又会限制航天的行动。
加上在失重环境下,航天员想要完成一个动作都是非常困难的,更别说舱外维修这种技术活了,体能的消耗将非常巨大。
那长时间在舱外工作的航天员又该如何补充体能呢?其实航天服另有“玄机”。
舱外航天服在背部装有提供氧气等维持生命所需各种条件的便携式生命保障系统,内装有饮水袋,在饮水管的旁边还有一个放置食物棒的长孔,航天员只要一伸嘴即可吃到美味可口的棒状食品。
这种棒状食物正是可以补充航天员体能的“太空能量早餐”,具有快速补充能量、能量持久,消除疲劳等特点。
航天员能量早餐是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研发的,是我国航天员和空间站专用的食品。
20年前,航天员能量早餐曾跟随杨利伟一起进入太空,20年后,航天员能量早餐依然能够为航天员体能“续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