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张玉华将军逝世,慈善捐款40多

北京白癜风去哪家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年9月10日,安静的凌晨时分,抗战老兵张医院逝世,享年岁。“老人走得很平静,也很安详”。

张玉华

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在天安门举行。天安门广场前,红旗高扬,礼炮齐鸣,各军队方阵整齐划一,踏正步走过。

抗日老兵的方阵之中,有一个耄耋老人颤抖着举起右手,尽管他的右手曾在抗战中被子弹打穿,但他还是坚定地向天安门城楼敬了一个标准军礼。

这一幕令无数人见之动容。

这个老人就是原南京军区副政委,百岁传奇将军张玉华。

他曾经立下遗嘱,在他逝世后,不设灵堂,不做遗体告别,不留骨灰。为了慈善捐款40多万,嘱托家人捐献眼角膜给有需要的人。

一、立下遗嘱,再三嘱托丧事从简

张玉华老将军在年之时就已经立下了一份十分详尽的遗嘱,并三次修改。这份遗嘱共有两页A4纸。这份遗嘱被传到网上,引发网友纷纷热泪盈眶。

他是一名十分优秀的共产党人,在他身上能看到一切老一辈革命家的优秀品德。他说,我把这一生奉献给了人民,我的身后事也不能为人民添麻烦,要为他们着想,更不能向组织提要求。

担心子女后代为他大肆操办,他满满的两张A4纸上,列出了他逝世后的一切安排:

不发唁电、唁函;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一切从简,一如往常,花圈、挽联、寿衣寿鞋一概拒绝,甚至连骨灰盒也不要。

而可以做的,仅仅是为后人留下一张遗容照片;将自己身体有价值的器官进行捐献;将自己体内的子弹取出以作纪念;

甚至可以将自己的骨灰作为肥料为一棵普通的树供给养分,且要细细包好,防止造成环境污染……

他逝世以后,也几乎不为他的后人留下多少遗产。他要求后人要如数退还公家的财产,需要赔偿的也要严格按照规定照办;

现金或者存款,将捐献给张皮村小学,纳入他父母创办的“张皮村小学华华奖学基金会”之中;……死后可以将他的遗体捐献给天福山起义纪念馆。

老将军还特意立嘱:"我的后代,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

二、百岁传奇老将的战争经历:生死只在一线之间

翻开张玉华的履历,百岁的人生之中,历经了战争的风风雨雨。面对金戈铁马,他经历过战友的离世,也曾三次重伤,依然“一蓑烟雨任平生”。

年,张玉华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市文登营乡张皮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年,张玉华从师范专业毕业并光荣成为一名小学教员,年加入共产党。

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他毅然投身革命,是“天福山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此后,他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抗美援朝等战争,是打响了“抗美援朝”第一枪的“暴风雨部队”师政委,多有功勋在身。

年授勋仪式上,他获得大校军衔。年,晋升少将。荣获两枚二级军功勋章及一枚一级军功勋章。

年,张玉华担任武汉军区副政委,后又调任南京军区副政委、政委,此后便一直在任上直至光荣退休。

从战火的淬炼之中,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一名优秀的党员。

“天福山起义”,打响了胶东抗战的第一枪

“我父亲参加的天福山起义,打响了胶东抗战第一枪。”张玉华之子张文舟说。

年进入全面抗战时期,原本统治山东的国民党军阀韩复榘不战而逃。位于山东省的中共胶东特委在天福山进行武装起义,创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开始领导人民进行武装革命斗争。

年仅22岁的张玉华,是天福山起义的创始人之一。起义成功后,他担任了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一大队一中队指导员一职。

作为胶东打响抗战第一枪的天福山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年2月初,日本侵华海军陆战队在烟台登陆进犯胶东,占领了牟平城。

仅仅短短的几天时间,胶东半岛大片国土就落入了侵华日军的手中。为了打击日寇,2月13日天色初晓,胶东特委书记、第三军司令员理琪率领一大队解放了牟平城,俘获含日伪县长在内的俘虏共余人。

此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功结束。此时大部队早已押送着名俘虏向南转移。理琪、张玉华等人留在至城南三里的雷神庙开会休整时,不料被百余名日军步兵包围。起义后首战:雷神庙之战当即打响。

张玉华在回忆时写道:“我们固守反击,打退了5次冲锋,敌人一直未能进入庙内。我原来的那支步枪打得拉不开栓,就换新缴来的一支马步枪打。”

战况激烈,日军战机从低空呼啸而过,不时在空中开火,掩护日军步兵进攻。起义军躲在庙中院墙之后,依靠厚厚的石墙抵挡敌军猛烈的火力。

这场恶战足足持续了7个小时,20名勇敢的战士5次击退百名日军的猛攻。期间不断有战友不敌敌军的炮火,倒在地上,失去了生命,活着的战士们身上也不断添着新伤。

对方的战机不断在空中盘旋,飞得极低极慢,也不投掷炸弹,偶尔开火。战斗经验丰富的理琪忽地反应过来,低声对张玉华说:“不好,这是敌人在侦察,我们赶紧开会!”

日军装备优良,并且久经战场,相比之下起义军的军备多是长枪大刀,步枪只有十来杆,弹药也极其匮乏。久战极其不利,然而他们难以从猛烈的炮火中脱身。

很快,第三军司令员理琪腹部就连中三弹,张玉华与战友们见势赶忙将他转移到雷神庙的花园之中,隐蔽起来。

5次强攻攻势均被阻挡,敌人开始使用燃烧弹。一时间庙内燃起熊熊大火,起义军的手榴弹早已打光,弹药早已告急。眼看20名战士就要埋葬于此时,从不远处忽然传来枪响。援军赶到了。

援军是国民党军队张建勋部,此前起义军曾与对方商议一起夺回牟平城,是一支可以信赖的友方力量。张建勋部率军在不远处进行鸣枪策应,日军以为是大批援军赶到,不敢恋战,匆忙撤退。

宋澄指挥起义军且战且退,脱离险境。万分凶险的雷神庙之战落幕。张玉华负伤背着重伤已成血人的理琪突围转移。然而终究无力回天,理琪由于伤势过重,失血过多,年仅30岁便不幸逝世。

张玉华悲痛万分,这是他第一次面临如此凶险的战役,也是第一次面对亲密战友去世。

三度遭受重伤,体内仍残留着一颗子弹

作为一名军功在身,历经无数残酷战争的老兵,张玉华的身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伤痕。抗战中,他三次身受重伤,直到逝世时,仍有一枚子弹留在他的身体里。

年3月至5月间,张玉华带领部队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日军甚至动用了海陆空三军的力量,以约战力向张玉华部队发起猛烈攻击。激烈的交火之中,张玉华的大腿被敌军的子弹射穿,鲜血不断从伤口喷涌而出。

他忍着巨大的伤痛指挥战斗。获得胜利之后,接下来一个月时间里,医院度过的。

年他在徐向前麾下参加孙祖伏击战,指挥队伍扼守九子峰时受的伤。激烈的交火之中,张玉华指挥队伍坚守阵地,打退了敌人的9次猛烈进攻。

徐向前

就在这场战役之中,敌人的一颗子弹穿过张玉华的右边腋下,打进了他的腹部,这枚子弹就一直留在他身体中。

立下遗嘱时,张玉华也考虑到了这枚跟随了他半个多世纪的子弹,嘱托后人可将其封存起来,作为对烽火硝烟和历史风雨的见证。

任师政委,从海南岛战役到抗美援朝

张玉华战斗一贯积极靠前,军政双能。由于在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张玉华从一个中队指挥员成长为师政委。这是一支在后来所向披靡,令敌军闻风丧胆的队伍。

年10月,新中国成立。西南大部分地区、海南岛、台湾地区仍然未得到解放,战事仍在进行,而负责其他地区的大部分部队都已经功成身退,开始进行转业复员事宜。

从长白山一路打到海南岛,战士们已经感到有些疲惫。

而10月份与11月份,进攻金门与登步岛两次未果,加重了战士们心头的阴影:其他的战友已经到任地方担任乡长、镇长,结婚、生孩子,回到人生正轨,过起了平凡的日子,享受起他们一同打下的来之不易的和平时代。

可最后的解放仍未完成,他们的使命仍在继续。战士们十分担心他们会倒在胜利的曙光之前。

然而张玉华所在的40军军长韩先楚仍在积极进行渡海准备。他准备在来年3月份到来之前,要备好至少艘陆艇,并上报军委陈述作战需求:

“我们意见,以购买登陆艇为好,争取买艘,有可能则买艘,每艘平均20万港元,共万港元”。

韩先楚

根据韩先楚判断,若不能尽管拿下海南岛,美国极其可能会切断琼州海峡。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但我们绝对不能在胜利之前的黎明功亏一篑。

战争无情,面临极有可能牺牲,战士们感到有些彷徨。在国家大义和个人幸福之间,不管战士们曾经在心里如何迷茫,他们只能义无反顾,去为人民的幸福创造条件,为祖国的和平英勇作战。

军师长邓岳和作为师部政委的张玉华鼓励大家,要克服畏惧渡海的作战情绪。战争面前,愈怕,则愈有可能不能活着回到故土。

在张玉华和邓岳的鼓励下,师的战士们燃起了斗志,并组织了一个加强团及一个先锋营作为先锋部队偷渡海峡,跟着韩先楚第一波上岛。

他们熊熊燃起的战斗意志创造了奇迹。加强团用木船登岛,创造了以木船打败敌人的军舰的战绩。

5月1日,海南岛全境解放。

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10月19日,锐不可当的师出发前往朝鲜,进行抗美援朝。

张玉华十分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年10月19日傍晚,我师从营地出发,踏上入朝的征途。这时,彭总乘坐的吉普车,在鸭绿江上超越我师的先头部队,风驰电掣般出国。”

这时,早在大军出发前,韩先楚率领的40师已经秘密进入战斗一线。为了保密,部队安排了一种极为严苛的行军日程。

所有的电台都被关闭,部队行军需要按照预先的命令进发,在哪一天到达目的地严格地按照定好的时间和地点来。经过5天5夜,师终于抵达大榆洞沟口。还未得到充分的休息,他们即接到了一项十分重要而紧急的任务:

“40军是先头部队,要打头阵。出国第一仗一定要打得漂亮,打出威风!”

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的第一仗,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一仗若是胜了,对队伍的士气是至关重要的。张玉华深知其重要性,未来得及缓解5日急行军的疲乏,便不眠不休与师长邓岳研究讨论了一夜的作战计划。

10月25日早上,南韩军队一个加强营进入两水洞地区,早已伏击在此的部队当即发起猛攻,仅两小时就将这个加强营全数歼灭,共毙伤俘敌人,还得到了不少意外收获:

火炮12门,汽车38辆,各种枪支(挺),并生擒了美军顾问赖勒思。

后来,10月25日这天便被党中央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尽管这个日子并非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的日期,但却是我国在朝鲜战场告捷的日子,纪念我军在朝鲜战场上精彩的第一仗。

此后的师越战越勇。邓岳提出要将一个团作为预备队,采取尖刀战术穿插25公里,绕道敌军后方断其后路的方案。

邓岳

经历了无数战火淬炼,拥有十分丰富作战经验的张玉华听罢,认为邓岳的方案既是一步高招,也是一步险棋。高的地方在攻敌军出其不意攻其无备,险的地方在于25公里的穿插纵深过远,途中地形与敌情均不熟悉,凶险难以预估。

邓岳却自信如此行军,敌人就算是一个师也奈何不得!张玉华思索再三,便对尖刀团的团长提出四猛战术:猛打、猛冲、猛追、猛插,遇到狭小的空间就挤,不要理会散乱敌军。

尖刀团团长领会了张玉华提出的打法精髓,顿时信心十足地出发。6小时时间,他率部蜿蜒万里绕道敌军后方,回头与、团南北夹击敌军,大获全胜。

师创造的穿插战术第一次运用就立了奇功,歼灭敌军人,俘获美军人。后此战法被志愿军司令部大力推广,在松骨峰阻击战中创造了经典的步兵穿插战斗。

三、知恩善报:30多年慈善捐款40多万元

张玉华戎马半生,为祖国的和平奋战在前线,褪下军装的他心里依然装着人民。

年,张玉华从任上离休。他的工资账户里只留60%,剩下40%他都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他说:“我就想不通有的人有了几十万想百万,有了百万想千万,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我留十万二十万就够啦!所以是领了工资就捐,再领再捐,我是年年捐。”

30多年以来,他一共为贫困地区慈善捐献了40多万元,大米20多万斤,为学校捐献了上百万元。他将自己的大部分收入都捐了出去,给祖国各地受到贫困困扰的群众、给上不了学读不了书的学生们。

受到他资助的群众遍布全国各地,新疆、西藏、海南岛、东三省……哪里有需要,他就捐给哪里。哪怕杯水车薪,也是自己的一片赤诚心意。

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里,有数次受伤都是被当地的百姓救下的,对此他十分感激,于是越发坚定了自己要帮助困难群众的心意。他自己生活十分简朴,总是能省则省,却长期资助社区的贫困群众米粮油。

对自己和家人,他却反而显得有些“不近人情”。儿媳妇想买一辆车,想先向老将军借两万块钱进行周转,他听罢就显得有点不太高兴了。他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孩子的事情自己管不了一辈子。

他不会干涉儿女享乐享福,但这些事情要自己解决。他仍然挂心贫困地区的群众,为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他们忧虑。

张玉华对家人不必要的支出吝啬,对自己也十分“苛刻”。这反而会让他记得生活中,家人为他付出的点点滴滴。

他日记本中某一个平常的日子,记着这样一段话: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这两天劳动没出门,振华(张玉华妻子)待我好,今天买来了甜酒给我喝,我只说了一句“今年三八节,给你送件什么礼物”。想来想去没有什么东西好送的,说了一句空话,将来单独出门看好了再补上吧……

尽管“苛刻”,却可以从中看出他对对妻子的满满爱意:妻子对他的好令他倍感珍惜,他却无从回馈,这令他倍感愧疚。也正因为他珍视着这一切,他的家庭可以上是十分幸福而温馨的。

尽管他没有为家人留下任何物质财产,精神上的财产却无比的丰硕。

张玉华常说,在他的心里有三个妈妈,一个是他的生母,一个是养育他的人民,第三个是培养他成长的党。

张玉华对生母十分孝顺,活到87岁离开了人世,他在跟前一直侍奉,问心无愧;

对于第二个“妈妈”,张玉华说,恩情他是一辈子也还不够的。他活着的每一天都是依靠劳动人民养育着。他出身贫苦家庭,经常要依靠劳动人民的接济,在他身受重伤时,也是被人民所救。

只要他还活着喘一口气,他就要为人民做一些事情。

第三个“妈妈”培养他成长,指引他走上革命道路。没有党,他就无法一步步走到今天。因此他秉持的信念是,要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在他的遗嘱里,他对子孙后代的嘱托也是:“永远跟党走,向着党。”

他热爱人民,人民会对他也怀有同样的尊敬和爱戴。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的张玉华受到人民的授勋:“慈善将军”。

年,张玉华被评为“中国好人”。

老人离世前嘱托家人捐献眼角膜

年9月9日,张玉华离世前一天,南京市红十字会眼库的曹医生接到了张玉华侄女的来电。由于此时张玉华已经陷入了深深的昏迷之中,因此由她与眼库工作人员沟通捐献眼角膜的事宜。

这是张玉华离世前再三嘱托家人进行的捐献,他要把最后的“财产”献给人民。

为了让老人安然离世,他的家人们便在他临走时提前做好了安排。

9月10日,张玉华安然地离开了人世。 

结语

半生戎马,半生慈善,百岁传奇老将张玉华向我们诠释了老一辈革命家奉献的一生。经历了百年风雨的洗礼,沉淀下的是他人格魅力的光芒。这

是一个平凡老兵并不平凡的一生,也是一个老一辈革命家奋斗又光辉的一生。

参考资料

大众网·海报新闻:《少将张玉华记忆里的雷神庙血战》,作者:孙昊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166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