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苏联大名鼎鼎的克格勃,大家多少可能都听说过一些。
它与美国中央情报局、英国军情六处、以色列摩萨德并称“世界四大情报特工组织”。
克格勃一直是苏联对外情报工作、反间谍工作、国内安全工作和边境保卫等工作的主要负责部门。
它是一个凌驾于党政军各部门之上的超级机构,只对苏共中央政治局负责,被英国的情报机构称为是世界上空前最大的搜集秘密情报的间谍机构。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美国的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
当今俄罗斯总统普京大帝也是出身于克格勃。
威名赫赫但又臭名昭著的“克格勃”,曾经在苏联的70年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战后,克格勃与美国中央情报局之间的谍战,又成为华约集团与北约集团争霸的重要战场。
克格勃培养了一大批忠于苏联的优秀情报人员,最高时人数达到50多万,线人万余人。
而且国外还有25万情报人员,是世界最庞大的情报特工机构之一。
克格勃最令西方胆寒的,就是其无处不在的触手。
米特罗欣的叛逃
历任苏联领导人一直利用克格勃高度掌控着苏联,在美苏争霸中也取得一些成绩。
但是,克格勃对国家的掌控,扼杀一切反对势力、扼杀不同的声音。
导致政治生活陷入僵化和不思进取,以及政策腐败,缺乏适应国际变化调整经济、社会结构的能力。
克格勃也演变成为一个没有政治目标、为掌控国家而实施掌控的秘密组织,很象中国明朝的东厂和西厂对社会的控制。
直到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看着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的顶上缓缓降落,人们才终于出了一口气。
一名俄罗斯男子敲开了英国驻拉脱维亚大使馆的门。
他从包里拿出一份据称是从俄罗斯克格勃档案馆偷出的机密文件样本。
他还向使馆工作人员承诺提供更多克格勃文件,以换取在英国的避难。
出现在英国大使馆的男子就是退休的克格勃官员瓦西里·米特罗欣,曾经担任苏联情报局的克格勃前档案馆馆长,也曾是克格伯第一总局的上校。
从年到年,他利用身份便利复制了数十万份文件,这些文件揭示了克格勃如何开展情报收集活动,如何处理从苏联时代开始到最后几年的广泛海外间谍网络。
米特罗欣在苏联解体后因生活落魄或其他什么原因携部分情报叛逃,最终将这些资料都交给了英国军情六处。
但米特罗欣却不顾军情六处的反对始终坚持要将部分秘密档案公布于众,让人们了解克格勃的“丑恶”。
于是在军情六处的安排下,剑桥大学教授、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安德鲁对部分米特罗欣档案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研究,最后写成了一本轰动世界的书—《剑与盾:米特罗欣档案》。
强大而神秘的克格勃第一次被剥下伪装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这些文件的披露让人们对冷战时期最神秘的谍报组织有了全面了解。
梅利塔·诺伍德
年,《剑与盾:米特罗辛档案》一经问世,立马在英国引起了轰动。
而书中提到了一位代号为“霍拉”的奶奶级间谍,从斯大林时期就开始为苏联提供情报。
此消息一出,日常被打脸的军情六处,顿时感觉脸又肿了,立马闻风而动。
一番踅摸后,锁定了一位老人。
没有人能想到,这位坚持每天清晨免费给邻居们发报纸的和蔼老太,竟曾是克格勃忠诚的间谍,她从事情报工作整整48年的时间,直至苏联解体,都没有暴露。
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思潮风起云涌,很多英国青年人开始崇拜苏联。
这些年轻人认为苏联的政治制度是未来社会的理想形态,社会主义是法西斯灰色瘟疫的唯一克星。
也就在这一时期,诺伍德成为了的一名苏维埃特工,代号霍拉。
同年,诺伍德被伦敦一家金属研究机构雇佣,参与有关冶金方面的项目研究。
当时,这一有色金属研究学会正在进行有关英国原子弹计划的部分研究工作。诺伍德虽然职位不高,但她也有机会接触一些绝密情报。
起初,诺伍德只是将一些在工作中接触到的数据报告提供给苏联情报机构。
后来随着业务能力的提升,对工作得心应手的诺伍德不断潜入公司高层办公室,用微型照相机拍下众多的绝密材料。
年,英国正式开始进行核武器的研究,取名为隧道合金计划。
年,苏联为了加强自身的竞争力,也建立了原子弹研究计划。
然而苏联的原子弹研究事业刚刚起步,所有的一切都处在空白期,搜集情报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诺伍德身为“有色金属协会”的成员,自然也能够接触关于原子弹的第一手资料。
所以,苏联从英国处获得的原子弹情报不断增加,原子弹研究进程也大大加快,甚至超过了英国与美国。
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于荒无人烟的地点爆炸,世界为之震惊。
在众多人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英、美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原子弹制造技术上互有胜负,但英国与美国始终走在苏联的前列。
如今苏联人弯道超车,英国人与美国人更是疑惑不已。
此时英国意识到,苏联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原子弹从无到有的过程,必然是有间谍的帮助。
然而不论英国情报处如何寻找,都只把搜查的重点放在男性间谍的身上,并未发现诺伍德的可疑之处。
有报道称,当时斯大林对英国原子弹设计的了解,甚至比英国政府各部长们还要详细。
不论这种说法是否夸张,诺伍德提供的情报确实加速了苏联原子弹研究的进程。
可以说,她对苏联核武器研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年,诺伍德退休回家。
年,与丈夫以旅游的名义去到苏联。
苏联方面要给她发一大笔奖金作为酬劳,但是诺伍德拒绝了。
她说,“我不要钱,我不是为了钱才为你们提供情报,我只是希望苏联能够与西方拥有平等的实力和地位。”
而后,她欣然接受了克格勃颁发给她的一枚战斗红旗勋章,她认为接受荣誉勋章是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后来,诺伍德终止了与苏联情报部门的合作,开始了她普通人的生活。
她每个月领着35英镑的退休金,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年,诺伍德的间谍身份被曝光,这时她已经是一位87岁的老人。
在诺伍德间谍身份暴露后,他曾经对记者说,“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爱戴列宁,不过斯大林没有那么好,他不是一个百分百的好人。”
当有人提出以叛国罪起诉诺伍德时,英国政府并没有予以采纳,而后又宣布87岁的诺伍德免于起诉。
年6月2日,这位93岁高龄的老人在位于伦敦南郊的寓所里面安然离世。
在诺伍德的心中,自己的身份从来都不是间谍,只是一位普普通通,心怀社会主义理想的信徒。
剑桥五杰
“剑桥五杰”是克格勃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
克格勃始终认为这五名来自剑桥的间谍是那时招募来的最实干的优秀外国间谍。
他们虽然出身贵族,但是却是最坚实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伊·弗朗西斯·伯吉斯
伊·弗朗西斯·伯吉斯,五人中的第一个,年出生,曾担任过英国BBC广播主持人,英国军情六处探员,英国外交部部长秘书等职。
他父亲是一位英国海军军官,母亲出身于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20岁那年,他考取了剑桥大学历史专业。
在剑桥大学里,伯吉斯因才智过人而小有名气,并且非常热衷于社会工作。
在上世纪30年代的剑桥大学里有个很有威望的地下组织,名叫“剑桥传道者”。其成员都是坚定的反法西斯主义者,伯吉斯就是其中的一员。
唐纳德·麦克林
第二个人名叫唐纳德·麦克林,年出生。
曾任英国驻法国、美国、埃及等国的外交官员。
麦克林的父亲是出生于英格兰的苏格兰人,一位自由党派的政治家,曾担任过教育委员会主席。
与伯吉斯不同的是麦克林早在上中学时就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
到了剑桥大学后,伯吉斯和麦克林两人经常在一起热切地讨论当前的时政问题。
大约年秋天,伯吉斯和麦克林一起被苏联克格勃秘密招募,开始了他们的间谍生涯。
年6月,麦克林以优异成绩通过毕业考试,而伯吉斯却因病辍学。
年10月,麦克林第一次踏入了外交部的大门,从那时起,他也就成为这“五杰”中打入英国政权核心的第一位人物。
哈罗德·金·菲尔比
第三个人哈罗德·金·菲尔比,年1月1日出生在当时英属殖民地印度的安巴拉。
他的父亲是英国伯爵,在印度政府做文官。
菲尔比13岁时回到英国,进了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学校。
出身富有的菲尔比,却天生具有反叛精神。
他对自己所在的贵族阶层非常不满,在威斯敏斯特学校求学期间,他就聚集同学反抗英国公学的体制,令学校大为光火。
17岁那年,他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剑桥大学里,他不但阅读大量有关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而且还积极参加学校里的社会主义者活动。
年,21岁的菲尔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差不多也就是在这一年里,他也被克格勃征招,成为伯吉斯秘密小组中的第三个人。
现在有很多研究者甚至把他作为五杰中排名第一的人来看待,因为他的智慧和贡献在这五人中最为突出。
菲尔比和五杰中的其他人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为苏联克格勃提供情报,却不要一分钱。
并且,为此坚持了几十年。
安东尼·布兰特
第四个人叫安东尼·布兰特,这个人是三一学院的艺术教授,英国艺术届的权威,同时兼任伊丽莎白女王的艺术顾问。
安东尼·布兰特,出身贵族家庭,同时又似乎与皇室有一些关系,是著名的艺术教授。
他作为伊丽莎白女王的艺术顾问,可以自由出入皇宫,不受任何限制。
因此,当情报部门开始怀疑他时,也无从下手。
一个美国人曾指证他是苏联间谍,但因证依据不足,所以情报部门对他无可奈何。
后来,由于一位苏联高级特工的策反而暴露。
暴露后,被削去爵位,晚年平静的生活在家。
约翰·克恩克罗斯
这第五人就是约翰·克恩克罗斯,年进入剑桥大学。目前人们对他的了解还不是很多。
只知道比起其他四人,他打进了更多的政权核心、情报机构。
年他进入英国外交部,先后在英国外交部、英国国库、政府部长私人办公室、政府通讯密码学校、秘密侦察机构任职。
而他在进入剑桥大学之前,就已经在巴黎加入了共产党,据说是先认识了布兰特,然后经过伯吉斯的招募加入了五人组。
当时克格勃第一总局评价克恩克罗斯的时候,是这么说的:“除菲尔比外,克恩克罗斯的功绩与‘五杰’中的任何一个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剑桥5杰”,堪称前苏联克格勃谍战史上最为出色的特工小组。
他们5人都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皆出生于贵族豪门之家。
他们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的追随者,却用毕生精力在为克格勃获取绝密情报。
在谍战工作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可谓是最成功的潜伏者。
在这5杰当中,首先暴露的是唐纳德·麦克林和盖伊·伯吉斯,两人在年逃往莫斯科。
其次,菲尔比是在年,被曾经并肩作战的同志叛变而出卖,他一直被人们说成是“第3人”。
最后,安东尼·布兰特是在年暴露的“第4人”。
至于“第5人”,他是5杰中最神秘的一个,他也是唯一一个始终未曾暴露的卧底。
美英特工煞费苦心寻遍蛛丝马迹,想要找出这个人是谁?但都是无功而返。
卡普斯京亚尔
前苏联有一个叫卡普斯京亚尔的地方,这里曾经是前苏联的太空开发基地,也被称之为苏联的51区。
在德国二战战败之后,德国科学家曾被斯大林秘密的安置在这里。
年,当时卡普斯京亚尔基地的雷达操作员在空中发现了一个不明飞行物,恰巧有一架米格战机正在附近执行巡逻任务。
战斗机的飞行员也立即将这个发现报告给了基地,据当时飞行员的描述这个不明飞行物的速度很快,并且它的外形很像是一根银色的雪茄。
基地当机立断给米格战斗机的飞行员下达了攻击指令,让他把这个不明飞行物击落下来。
结果显而易见,这架米格战斗机不是“雪茄”的对手,几个回合不到就被不明飞行物的白色射线击中,落了个机毁人亡的结果。
这个时候基地立马命令另一架战斗机的飞行员,准备对不明飞行物进行拦截,但是他的遭遇最终也和上个米格战斗机的飞行员一样被白色射线击落。
由于接连损失了两架当时最先进的战机,基地也没办法了,只有眼睁睁的看着这个UFO大摇大摆离去。
可就在这时,不知道什么原因,UFO的飞行轨迹开始变得摇摇晃晃,最终坠毁在了基地的不远处。
基地的指挥官大喜过望,立即派出了搜索队去收集UFO的所有物品,然后秘密的运送到了基地下方的地下设施里面进行研究。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UFO的坠毁,现在也没有人知道。
美国的UFO研究爱好者贝里斯猜测,虽然从记载上来看,当时的两架战斗机都没有直接命中这个UFO,但是他们的攻击很有可能在无形中破坏了UFO的反重立场,最终才导致了他的突然坠毁。
因为没有人了解UFO的技术原理,所以这个猜测是不是成立不好说。
但是贝里斯的另外一个猜测就比较靠谱了,苏联当时为什么要果断下令拦截UFO呢?
贝里斯认为军事基地里的指挥官之所以要下令拦截这个不明飞行物,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苏联人觉得美国在这方面已经占了先机。
他们认为在年罗斯维尔事件之后,美国从UFO中获得了某种顶尖的科技,所以前苏联才会不惜代价的拦截出现在卡普斯京亚尔军事基地附近的UFO。
并且有传闻指出,年苏军不仅回收了坠毁的UFO残骸,同时也从现场带回了一名活着的外星人。
当然,这部分传闻在米特罗欣档案里并没有提到。
那么,苏联究竟从UFO残骸中找到了什么?或者说是学到了什么?
这个无人知晓。
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前苏联的航天科技得到了突飞猛进式的进步。
苏联第一个生产出了超音速飞机,比美国的黑鸟提前了好几年。
也是他第一个发射了人造卫星。
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把人送进太空的国家。
之后,苏联在上个世纪70年代发射了第一个近地轨道空间站——礼炮一号。
总之,在整个冷战时期,在美国的登月计划成功之前,美苏都是处于齐头并进的局面。
直到今天,作为前苏联的亲儿子俄罗斯的航天科技仍然让许多国家望尘莫及。
普京大帝
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曾是前苏联情报部门“克格勃”的一员,也正是克格勃经历成就了普京。
就连普京都曾说过:“感谢在克格勃工作的经历”。
苏联解体后,克格勃改名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
虽然只是名头有所改变,但苏联时期留下的克格勃一些好传统并没有丢。
年,普京被叶利钦任命俄罗斯安全委员会主席时,他说这样一句话:“我又回家了!”。
克格勃的经历成就了普京,同样普京提任俄罗斯总统后,也大量启用克格勃成员成为他的总统的班底,曾任俄罗斯国防部长、办公厅主任的伊万诺夫就是克格勃出身,并与普京是同期校友。
普京本就是克格勃的代表,他上台后,执掌起俄罗斯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重整了这只队伍。
但是,非常明显普京吸取了过去苏联的教训,严格规定了克格勃的权利范围和工作职责。
也就是克格勃不再参与国内政治的讨论和争吵,其任务就是保卫国家安全。
所以,俄罗斯后来的政治风云里面,克格勃的影子已经很少了。
最近,普金决定实行更大的政治改革,扩大国家杜马和总理的权利,目的就是要实现权利制衡。
杜绝国家被一些政治集团利用克格勃掌控,杜绝国家再度限入僵化和政治腐败的泥潭。
可以预见,俄罗斯今后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还会继续存在,并且非常重要。
但是,普金已经为克格勃划定了权利边界:“忠于国家、保卫人民,不参与政治争论和权利斗争”。
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在和平时期,克格勃必须只忠于国家和人民,其一旦介入内部各种政治斗争,对俄罗斯和克格勃自己,都是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