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空间站
空间站对人类的空间科学研究具备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相比起美国联合多国力量建成的国际空间站,中国独立进行的空间站建设令人直呼:中国航天太厉害了!如今神舟13号刚发射,欧洲27国就纷纷上门求合作,这不禁令人产生一系列疑问,到底是谁发明了空间站?它对中国和人类的科技发展有何帮助?如今飞船刚刚升空,欧洲为何抢着进中国空间站?
图为国际空间站
空间站这个概念实际上并非近年来才被提出的,早在19世纪一位名为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俄罗斯太空梦想家,在年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建造人造空间站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可能性,甚至在进入20世纪之后,此人还写下了一篇文章,详细将载人飞船从地面进入太空的过程描写了出来,这一系列文章,启发了苏联的大量航空航天工程师,在冷战时期与美国进行登月方面的竞争失利之后,苏联将目光投向了空间站的建设,并克服一系列困难,打造了人类第一个空间站礼炮一号,因此可以说空间站就是苏联发明的。
而作为一个能让人类常驻太空的设施,空间站具备非常重大的科学意义,能够更加有效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例如在进行科研时可以利用空间当中的高真空、高纯净与微重力的特殊环境进行基因培养、材料加工、生物制药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说多亏了在空间站当中进行的基因培养和材料加工等科研,人类才会拥有大量太空作物,以及提升了生产工艺的各种工业产品,而利用航天员作为实验对象,则可以进行微重力对人体影响的研究,开辟出治疗一些难以根治疾病,例如癌症的新途径,甚至能够进行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
图为中国空间站核心舱
在观测方面,空间站可以提供一个稳定且长期的观测平台,可以对陆地和海洋进行更加详细的勘探,当地球上发生诸如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时,空间站可以立刻调整有关参数,以获取最佳的观测效果,并向地面提供准确的观测情报,而利用这样的平台科学家和宇航员可以对宇宙天体位置分布运动结构,物理状态以及化学组成甚至是演变规律进行长时间研究,由于没有地球大气层的散射,宇宙射线和亚原子粒子在这里能够保持较高强度,方便各种仪器对其进行分析。
除了上述功能之外,空间站还能作为一个太空基地,发挥中转站的作用,从地球出发的飞船可以在此进行燃料和物资的补给,通过这种方式来降低前往月球的成本,甚至还能作为一个太空组装厂,装配一些大型航天器,将其用于深层空间探测。
图为国际空间站
诚然,除了中国设施之外,国际空间站同样具备这样的功能,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由于后者自年代就开始组装,其寿命已经临近终点,预计到年之后就将坠入大气层彻底烧毁,届时中国将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空间站的国家,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欧洲国家要挤破头进入我们的空间站,毕竟进入了空间站,就有了推动各项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验平台,而中国也必然凭借空间站极大推动国内各项技术的发展,踏上征服和探索星辰大海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