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和出征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建新浪财经

来源:北京商报

4月29日11时23分许

搭载天和核心舱的

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

发射!

00:43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托举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首战”。

中国空间站将建在距离地面约公里的近地轨道,轨道高度是上海中心大厦高度的多倍,可实现3人长期驻留,6人短期驻留。天和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总重将近70吨,其中天和核心舱的重量约22.5吨,相当于15辆小轿车。

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将迈向40+,中国空间站建造也将转入任务实施阶段。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任务目标。

今天发射的天和核心舱,就是11次飞行任务中的第1次,这第一棒跑出后,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将紧跟其后接力发射。

为何“天和”核心舱先上天呢?

中国目前最大的航天器

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满足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工作以及地面航天员寻访的载人航天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任务总指挥王翔指出,“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航天器,空间站代表了当今航天领域最全面、最复杂、最先进和最综合的科学技术成果,是一国航天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

中国空间站研制工作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任务总设计师杨宏介绍,中国空间站总体构型是3个舱段,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整体呈T字构型。三个主要舱段,为何“天和”核心舱先上天呢?

核心舱,顾名思义,其是核心舱段,在整个空间站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居核心地位。“天和”核心舱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22.5吨,是未来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天和”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支持开展舱内外空间5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是我国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航天器。

“天和”核心舱好比是大树的树干,其他的舱段都会安装在它的接口上,如同大树的根、枝、叶,不断向外延伸。所以,“天和”核心舱有一个庞大的躯体和结实的身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空间站核心舱结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施丽铭介绍说,“核心舱的体积非常大,长度比五层楼房还要高,直径比火车和地铁的车厢还要宽不少,体积比国际空间站的任何一个舱位都大,航天员入驻后,活动空间非常宽敞。”

此外,核心舱的重量相当于三辆大客车的空重重量,同样也超过国际空间站的任何一个舱段。

核心舱包括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和资源舱三部分,有3个对接口和2个停泊口。对接口用于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及其他飞行器访问空间站,停泊口用于两个实验舱与核心舱组装形成空间站组合体,另有一个出舱口供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站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能够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支持开展航天医学和空间科学实验。

生活建身设施具全

还配了天地视频通话设备

“天和”核心舱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供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空间约50立方米,支持开展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是中国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航天器。航天五院相关设计师介绍,核心舱的体积非常大,长度比五层楼房还要高,直径比火车和地铁的车厢还要宽不少,体积比国际空间站的任何一个舱位都大。

核心舱是空间站的指挥控制中心。具备交会对接、转位与停泊、乘组长期驻留、航天员出舱、保障空间科学实验等能力;密封舱内配置有工作区、睡眠区、卫生区、就餐区、医监医保区以及锻炼区,能够为航天员工作和生活提供舒适良好的保障条件。

这里配置了微波炉、冰箱、饮水机、折叠桌等家居,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抗阻拉力器等健身器材,以满足航天员日常锻炼,舱内情景照明可由手机APP控制。此外,核心舱还配了天地视频通话设备,可以实现与地面的双向视频通话;还有可以支持航天员收发电子邮件的测控通信网和相关设备。

航天五院空间站任务总指挥王翔介绍,此前中国航天员在轨飞行时间的最高纪录是33天,所必需的水和氧气由航天器直接送入太空。为了航天员可以待得更久,这次空间站设计了可再生系统:航天员呼出的水蒸气会通过冷凝水方式回收,排泄的尿液也会回收净化,重新作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使用;电解制氧时产生的氢气与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将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氧气。

核心舱成功发射后,下一个执行任务的将是“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之后再发射载人飞船,“天舟二号”和核心舱实行对接后,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二号”飞船也将进入发射准备阶段。其中,空间站各舱段将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货运飞船将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神舟载人飞船将由长征二号F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为什么要发射空间站?

空间站又称作太空站或轨道站,是运行在外层空间的人造舱,广义上为航天器的一种。和宇宙飞船相比,有适合人类长时间居住的设计,可以作为航天员在太空停留和工作的场所。由于空间站能提供地面实验设施所不能提供的低重力、宇宙空间环境等条件,主要被用于各种科学研究,尤其是研究长期滞留宇宙对人体的影响。

“空间站代表了当今航天领域最全面、最复杂、最先进和最综合的科学技术成果。”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任务总指挥王翔指出。

关于空间站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年,当时美国历史学家埃弗里特·黑尔为《大西洋月刊》撰写的一篇关于“用砖搭建的月球”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了对空间站的设想。此后,“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和“欧洲火箭之父”赫尔曼·奥伯特也提出过空间站的一些设想。年,美国著名火箭专家沃纳·冯·布劳恩在《矿工周刊》中刊登了他带有环状结构的空间站设想,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空间站出现则是在他的设想之后的第20年。

阿波罗11号飞船在年抢先登陆月球后,苏联在与美国登月的太空竞赛中落败,因此转向了其他方向(如空间站)来展示他们的航天实力。年4月19日,苏联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用质子-K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了“礼炮1号”空间站,这是人类历史上首个空间站。

美国紧随其后在年发射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其携带了一系列太空望远镜,航天员还在上面做了许多关于医药、地质和天文等方面的科学实验。之后,苏联发射了多个“礼炮”系列空间站。年,苏联发射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并在接下来的十年间不断对其进行扩充完善,服役至年。期间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航天员拜访过这个世界著名的空间站。

“礼炮1号”空间站与“联盟-11号”飞船组合体在轨飞行示意图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到了年11月国际空间站(ISS)的第一个部件“曙光”号功能舱发射升空,随后陆续发射的模块逐渐扩充。国际空间站至今仍在,它成为太空国际合作的标杆。

从苏联第一个发射空间站以来,各国对于空间站的探索和建造一直没有停止过。

“除了在于空间站对于未来大国在太空领域确保各自战略利益起着重要的作用外,空间站的另一重要价值体现在它作为科研用途方面,比如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研究实验室,研究领域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等等。”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向澎湃新闻(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591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