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看客
从春熙路走到太古里,在成都最繁华的步行街两侧,每天都能见到新店开业摆出的一溜花篮,和礼炮响过后落下的一地彩纸。这样的场景,作为“小店治丧委员会会长”的加加大已经看过了很多遍,但每次心里还是会一阵欣喜,又一番落寞。
在自己的第一家果蔬汁店倒闭后,加加大用三年时间收集了50家倒闭小店的招牌办展,也在一次次走街串巷中倾听了上百家普通小店的创业故事。
这之中,有一夜爆火的网红店,苦心经营的夫妻店,也有经历几代人的家族老店。在“小店追悼会”上,朴素的招牌字体拼凑出个体经济的跌宕浮沉,有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也有疫情下的挣扎生存。
追悼会上的黑色,不仅代表对小店消亡的哀悼,更带着几分“丧事喜办”的幽默。毕竟,对加加大和参展的前店主们来说,关店只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而不是世界末日。
一
摘下第一块小店招牌
年,加加大第一次创业失败。
转让店铺时,看上去还很新的招牌被大锤狠狠砸下,接着被新店主丢进了环卫垃圾桶。它在一堆瓜皮烂纸间格外突兀,总给人一种“洗洗还能用的感觉”。
犹豫再三,加加大又把招牌捡了回来。
那时的加加大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会以这种形式纪念自己的果蔬汁店
此时距离她在沪漂时的出租屋里第一次萌生开店梦想,仅仅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
那时的加加大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毕业一入职,就开启了每天加班熬夜的乙方剧本:
从写字楼挤最后一班地铁回家,到出租屋里蜷缩一晚,第二天继续打卡上班。有时赶了几晚上的设计方案,被甲方一句话就否决了。重复而无效的劳作让她感到麻木,也让她看不到未来。
那段沪漂的日子里,加加大为数不多的开心记忆,是约上几个朋友去公司边上的一家串串店撸串、喝啤酒到凌晨。不管加班到多晚,那家串串店的灯永远暖暖亮着。店主夫妻俩是重庆人,和加加大算半个老乡,她有时候会和他们聊天,听他们讲从家乡到上海一路打拼的往事。
这让她想起,以前在四川自贡老家的时候,楼下有一家“长生面”,生意也是这样红火。
加加大对小面情深意切,收集招牌时甚至泪洒当场,后来还在展览中专门设置了“面馆灵堂”
相比自己在写字楼里拿着微薄的工资日复一日地熬,开一家自己的小店,对加加大来说越来越有吸引力。
这时,正好有个朋友邀请她开店。两个刚毕业没几年的年轻人,同样厌倦了按部就班的写字楼生活,于是一拍即合,一起回到成都开了一家果蔬汁店,开始彻彻底底地为自己打工。
从店铺名称到店牌设计、制作,加加大都亲自操办。一位亲戚愿意帮她解决一部分房租问题,于是她将选址从老旧小区换到了租金高昂的商圈,心中勾画的小店蓝图也愈发清晰。
她将全部的资金和心血投入到店面上,然而开业第一个月,人流量却远远没有达到她的预期。之后一连几个月,她经常因为客人不多一个人坐在店里发呆。
在转让店铺的时候,加加大因为沮丧,没有收集店里的东西留作纪念,后来她觉得很遗憾
最初的新鲜感过后,日复一日地榨果汁、贴标签、收款付款,似乎重新把加加大打回过去那个麻木的自己。
小店一亏再亏,当初为了生意兴旺而咬牙盘下的高租金店面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加加大亲手摘下了自己设计的招牌。她亲手创造的小店里,还有很多自己的心血和设计,可是这些痕迹都随着招牌被砸下的一声巨响而消失殆尽了。
她想起自己住过的每个小区门口似乎都有一家开垮的生鲜店,开业促销时人头涌动有多热闹,倒闭前稀疏的货架就有多凄凉。这种感同身受,让她冒出了收集倒闭小店招牌并办一个展览的念头,“给它们一个有仪式感的纪念”。
在“追悼会”的“开墓式”上,加加大甚至邀请来了唢呐乐手和歌舞队
起初的收集并不顺利。加加大很快意识到,不同于店铺开业的锣鼓喧天、奔走相告,一家小店的倒闭往往无声无息,忽然就在某一天关门大吉,甚至不会提前告知就连同招牌一起消失在这座城市。
“总不能每天在小店门口守着,等着这家店倒闭吧?”加加大苦笑。
想了很多个办法都碰壁之后,加加大找到了自己以前定做广告灯箱的老板,一问才知道,他们也会在安装新招牌时帮忙卸下旧招牌。于是,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跟着安装工走遍大街小巷,在一家家倒闭小店的遗迹前目送着那些宋体或楷体的招牌被卸下,最后被三轮车带出这条街巷,淡出人们视野。
那段时间,加加大的家里堆满了装字的纸箱,后来有的招牌出乎意料的大,她又专门租了个仓库
折腾了将近三年,加加大一度放下用以糊口的另一份设计室工作,最终才收集到了五十家小店的招牌。
“没有什么比找一家倒闭店铺来办这场葬礼更合适的了。”最终,她在远离市区的萧条商区里找到一个没水没电、尘土飞扬的空铺,风光大办了一场“小店追悼会”。
二
“生活”,小店的底色
加加大收集到的这些小店招牌里,出现最多的字是“生”“活”两个字。
对于很多人来说,小店就是自己的大半辈子生计。邓姐卤菜、勇军副食店、杨记麻辣烫,这些小店往往是和一户家庭的命运轨迹紧紧绑定。而每一块招牌被摘下的背后,往往是一个普通人梦想的破碎,一个家庭命运的转折和改写。
从沪漂到创业失败,同样坎坷的经历让加加大在面对每一家倒闭小店老板时,有了一种同病相怜、抱团取暖的感觉。然而,并非每位失败的创业者都能坦然地说出各中的辛酸。很多次,加加大试图问问这家小店倒闭的原因,但店主只是在一旁抽着烟,缄口不言。
和一众沉默的店主相比,前网红小龙虾餐馆的老板陈爽显得格外有表达欲。他在朋友圈里洋洋洒洒地写下了长篇的创业回忆录。由此,加加大拼出了他跌宕起伏的开店史。
加加大把陈爽的朋友圈汇编成了一本“失败学读物”《爽文》,对此陈爽非但不介意,还很是得意
在35岁那年,陈爽被一家事业单位裁了,妻子又在这时怀孕,家庭的重担和一手好厨艺让他选择开起了餐馆。开店没多久,他就得到了媒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