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吃完元宵和汤圆,才算过完了年。元宵节民间习俗有哪些呢?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灯习俗,故也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图为北京皇家园林圆明园“元宵灯会”。
猜灯谜,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中国民间很多地方都要挂起彩灯,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增添节日气氛。图为上海豫园灯会上的彩灯,每个上面都写着灯谜。
烧火龙,广东省丰顺县埔寨镇“烧火龙”已有近年的历史,每逢元宵节便举行火龙表演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岁岁平安。铳炮三声巨响,接着锣鼓声起、烟花四射,随后火缆队、喜炮队、鼓乐队引出“火龙”,由德高望重的长者点燃后,几十名赤膊壮汉手擎“火龙”,在绣球的逗引下绕场舞动,龙眼闪闪发光,龙身五彩缤纷,在火海中翻腾飞舞,伴随着礼炮声、喝彩声,场面热闹而壮观。擎举“火龙”的勇士们则光着肩膀,任由火花溅洒在身上。
放天灯,每年正月十五元宵夜,大人小孩接踵集聚集在广场上,此时广场上人声鼎沸,人们以家庭为单位,在广场上各佔一个位置,燃放孔明灯。全家围着孔明灯,在燃放时,大小或小孩在一边点燃腊烛的同时还要默默地祈祷,以求天神护佑并降福。图为台湾元宵三大民俗灯会之一的台北县“平溪天灯节”。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图为民间艺人在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古城进行踩高跷表演。
舞狮子又称狮子舞,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还有一人当引狮人。舞狮子是中国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图为在京杭大运河畔的山东枣庄台儿庄古城,民间艺人在进行舞狮表演。
逛庙会是中国民间沿袭多年的重要习俗。庙会期间,各类民间艺人纷纷前来表演,节目可谓五花八门。
放烟花,农历的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对此人们充满喜悦和期盼,所以普天同庆,也是春节最后的狂欢。在这天月亮高悬皓洁,人们点彩灯,放烟花,以示庆贺。图为辽宁省大连烟花爆竹迎春会在星海广场举行。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中国是由来已久的习俗,虽然有些地方上的差异,但是不管是元宵还是汤圆,代表的意义还是相同的,代表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所以在元宵节,一家人在一起一定会吃上几个元宵。图为北京稻香村刚摇出的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