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礼炮计划rdquo一个

人从未比在太空行走时显得更为渺小,或更为伟大

语宙

+

空间站技术的最早尝试。

一、缘起

太空竞赛早期,因为苏联当局敏锐的洞察力,加上有谢尔盖·科罗廖夫(Серге?йКоролёв),米哈伊尔·扬格尔(МихаилЯнгель)弗拉基米尔·切洛梅(Влади?мирЧеломе?й)等一批航天奇才领导的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苏联的航天事业开展得顺风顺水有声有色。在制造了令美国舆论震惊的“斯普尼克危机”后,第一次载人绕地飞行、第一次太空出舱等多个人类历史的第一继续令苏联力压美国,几乎成为20世纪60年代初期世界航天事业的一枝独秀。

但一个国家的航天事业毕竟要依托其背后的综合国力。自6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凭借其雄厚国力与人才储备开始逐步发力。年刚刚实现首次载人绕地飞行,仅仅7年后的年,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就将首批航天员送入月球,这种令人惊叹的跨越式发展没有雄厚的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在这种情势之下,苏联也逐步从一个太空领跑者变成了追赶者。从年到年,随着N-1运载火箭(苏联专为其登月计划开发的火箭)4次发射试验失败,加上资金严重不足,苏联的登月计划随之流产。

看到自身的技术与经济实力已经不足以在登月方面追赶美国,苏联当局便另辟蹊径,将目光锁定在了更加实用的空间站建设上。有趣的是,苏联的登月计划虽然不了了之,但作为专为登月计划而开发的联盟系列飞船却被保留了下来,并在此后的空间站建设乃至国际空间站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年1月16日,就在阿姆斯特朗成功登月的6个多月前,苏联的联盟4号与5号飞船成功实现太空对接,这为空间站的建设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联盟4号/5号太空船对接概念图

之后,苏联一项旨在建设空间站的庞大航天计划——礼炮计划(Салютпрограмма)拉开了帷幕。

二、礼炮初鸣

年4月19日,苏联质子K型运载火箭成功将人类首座空间站“礼炮1号”(Салют-1)送入预定轨道。这一壮举翻开了苏联乃至整个人类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礼炮系列空间站家族

需要指出的是,苏联从年到年先后建造7座名为“礼炮”的空间站(从礼炮1号到礼炮7号),但整个礼炮计划却不仅仅只包括这7座空间站。事实上,该计划总共包含13座不同用途的航天器(包括空间站和军用卫星)。礼炮项目在计划之初,就按照用途被分为“轨道空间站”(即Долговременнаяорбитальнаястанция,简称ДОС)和“轨道试验站”(即ОрбитальнаяПилотируемаяСтанция,简称ОПС)两大部分。前者主要用于科研,后者主要用于太空侦察。

▲礼炮计划航天器一览表

从上表中礼炮项目航天器的编号(从纯科研用的ДОС和军事用途的ОПС),可以看清楚其具体用途。由此可见,礼炮项目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为了“追求诗与远方”的太空探索理想而设计。

具体到礼炮计划中的载人空间站,又可以依据对接类型划分为两代。比如礼炮1/2/3/4/5号为单舱、一个对接口,可划归为第一代空间站。而礼炮6/7号也是单舱,但有两个对接口,可划归为第二代空间站。作为早期的空间站,虽然整个礼炮计划横跨了两代,但整体结构还是简单小巧,且受限于技术水平留空时间普遍不长。

礼炮1号分为三个舱室,即传送舱(переходныйотсек,简称ПО)、主舱(рабочийотсек,简称PO)和辅助舱(агрегатныйотсек,简称AO),之后的礼炮系列空间站的舱室大体是按照这个模式设计的。

▲礼炮1号与联盟号飞船线条图

回到人类首座空间站礼炮1号身上。礼炮1号入轨一帆风顺,但在年4月23日,原本计划与其对接的联盟10号飞船在太空中与之失之交臂,航天员弗拉基米尔·沙塔洛夫、阿列克谢·叶利谢耶夫和尼古拉·鲁卡维什尼科夫根本无法进入空间站,只能于次日悻悻然返回地球。

2个多月后,联盟11号飞船终于实现与礼炮1号的对接。格奥尔基·多勃罗沃利斯基(Г.Т.Добровольский),维克多·帕查耶夫(В.И.Пацаев)和弗拉季斯拉夫·沃尔科夫(В.Н.Волков)3名航天员成功进入空间站,进行了为期23天的科学研究活动,包括利用安装在礼炮1号上的一座名为猎户座1号的天文望远镜进行了天文观测——这是人类首次在大气层外进行天文观测。

▲由联盟11号拍摄的礼炮1号空间站

三、为有牺牲多壮志

一切顺利,直到联盟飞船返回地球时,悲剧发生了。年6月29日UTC时间23时左右,当联盟11号的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准备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的压力阀门居然被意外震开,导致返回舱密封性破坏,舱内压力迅速下降,三名航天员因为缺氧与体液沸腾而牺牲。等到救援人员赶到已经落地的返回舱,里面的航天员早已没了气息。这是自年联盟1号搭载航天员科马洛夫坠毁以来,苏联最严重的一起航天事故。

▲苏联于年发行的纪念联盟11号三名牺牲的航天员的邮票

在此次严重事故之后,礼炮计划又发生多起重大事故,比如ДОС-2号、礼炮2号、宇宙号,都因为技术故障而最终坠毁,所幸这些空间站都只是在发射之初遭遇的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失败固然令人沮丧,牺牲更令人哀痛。经历过多次失败后,到了礼炮3号,礼炮计划终于步入正轨,逐渐成熟。礼炮3号成为整个计划中第一个完成航天员安全入舱与安全返回的空间站。

▲礼炮3号线条图

四、太空中的抢修

基于前期的经验与教训,苏联又先后成功发射礼炮4/5/6/7号空间站。同时期美国也毫不相让,在70年代初期也就是阿波罗计划还在实施中的时候,先后成功发射了3座载人空间站"天空实验室"(Skylab),航天飞机也呼之欲出。

▲苏联发行纪念礼炮6号成功发射的邮票

▲美国航天飞机与苏联联盟号飞船线条对比图

而苏联方面,年4月19日,礼炮系列载人空间站的集大成者——礼炮7号(也是最后的礼炮空间站)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当硕大的礼炮7号成功张开太阳能电池板后,几乎没有哪个身处拜科努尔基地的苏联航天人对此次任务的成功抱有半点怀疑。

▲礼炮7号空间站与TSK空间舱对接线条图

没错,礼炮7号可以算是礼炮计划中最成功的载人空间站,在太空逗留了长达10年时间。但她却发生了令人心惊肉跳的险情。

年2月11日,原本在近地轨道绕地飞行、时不时像旅馆一样接待来访航天员的礼炮7号,突然与地面失去联络。起初,地面控制中心通过遥测得知,是空间站的电子系统出现故障,导致无线电设备关闭。后来又发现空间站的过流保护装置也存在故障,一系列电路故障导致空间站在当天下午即完全失去与地面控制中心的联络。此时空间站并没有航天员驻留,没有人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情况。

远在云天之上的礼炮7号,如同迷航的雏鹰一般,是任其在太空飘荡直至坠毁,还是想方设法送航天员上去拯救?苏联当局经过一系列思想斗争,最终选择了后者,迅速形成了两套让飞船与礼炮7号的对接方案

方案1:常规手动对接。飞船从低轨道接近空间站,直接对接。前提是空间站受到地面控制中心的有效控制。以礼炮7号目前的状态来看,显然是不具备这样的对接条件的。

方案2:非常规捕获对接。飞船以低轨道接近空间站,通过不断测定自身与失控的空间站的位置,实施一系列复杂的机动动作,在保持与空间站的统一轨道后,实施对接。

可以想见,方案2的技术难度是相当大的,但这些从来都难不倒胆大心细的苏联航天人。最终,苏联从为数不多的有飞船对接与维修经验的航天员中优选出两名航天员担当此次极具风险的抢修行动——弗拉基米尔·贾尼别科夫(АлександрАлександров下图右)与维克多·萨维内赫(лади?мирЛя?хов下图左),他们将搭乘联盟T13飞船前往拯救礼炮7号。

年6月6日,联盟T-13号飞船成功发射。与之前预想的有些不同,面对一座完全失控的空间站,对接工作异常顺利,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般。

▲在实现对接之前,联盟T13飞船拍摄的礼炮7号空间站

接下来就要进入空间站了。由于礼炮7号此时已经漫无目的的飘荡了几个月,舱内情况谁也不知道,只是根据遥测数据得知舱内温度很低。在经过加热等准备工作后,贾尼别科夫和萨维内赫进入被遗弃多日的礼炮7号。两人戴着棉帽,忍受着低温,开始了复杂而艰苦的修复工作,礼炮7号终于在6月13日恢复正常运转。

▲完成修复工作后,两人在空间站内合了影

五、尾声

人类首次太空维修,就在这波澜不惊的几天内上演了。在完成这次史诗一样的任务后,贾尼别科夫与萨维内赫搭乘后来对接的联盟T-14号飞船平安返回地球。因为在此次任务中居功至伟,他们均被授予苏联英雄勋章。

两位航天员至今仍然健在,被他们拯救的礼炮7号又持续在近地轨道运行了7年,直到年2月失控坠入大气层。而此时,曾经制造她乃至制造整个礼炮系列载人空间站的苏联,已经不存在了。

今日,当美俄航天员进入国际空间站握手互致祝福时,当中国的航天员进入天宫空间实验室俯视地球时,他们是否还会想起曾经响彻天际的“礼炮”?

航天科学传播平台

Poweredby爱太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科学教育合作伙伴

第58期

合作tangxiaochen

spaced.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79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