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威士忌在影视剧中的出镜率越来越高。
国外的《迷失东京》《王牌特工》《绿皮书》、国内的《白夜追凶》《流金岁月》《人潮汹涌》等等,威士忌时不时被抓出来溜达一圈,里面出现的酒款也随着影视剧的爆火被更多人知道。
很多威迷看的时候,恨不得钻进那屏幕,就好像考试时刚好出现了昨天老师讲过答案的题目,高兴地拍着大腿:“哟,这道题我会!”
众所周知,威士忌在广大消费者心中的定位大多数属于“高逼格”这一挂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影视圈频繁把威士忌亮到自己的“卷子”上呢?
#1、角色塑造需要
塑造人物形象,凸显层级阶级,衬托角色的个性和品味。简单来说,就是凹人设。
电视剧《三十而已》里的梁正贤,是个爱装逼的精英人士,从拉弗格和山崎12的相遇开始,牵引着王漫妮一步步走进日威圈。
再看看梁正贤抛出了个所谓的“威士忌浪漫传说”,酒吧撩妹必备的装逼知识点对付外行人不就哄得一套一套的。
后来的剧情中,梁正贤更是直接买下一箱山崎12年,看看目前国内市场一瓶人民币往上的价格,联想一下近些年日威刮起的风,海王把“日威代言人”坐实了,这逼也是装得实在!
再看看电视剧《流金岁月》里的谢宏祖,妥妥地一个富二代,跟朱锁锁去看房子时,捧着瓶大摩25年就那样喝起来了。
毕竟是个看着至少得上千万的精装房,轻描淡写来一句“我买下来就是”的豪门子弟,1万多一瓶的威士忌拿来当口粮酒,这个“有钱人”的人设确实立住了。
这威士忌也能从侧面区分人物的层次阶级,让角色的形象更立体。梁正贤不会订一箱的大摩25年,谢宏祖的身份也不必用日威来装逼。
鲜活、饱满、立体的角色无需过多语言,一瓶威士忌足以。
#2、剧情发展需要
威士忌还有个作用,可以很好凸显剧情的起伏,推动剧情的发展。
上文刚提到的《流金岁月》,谢宏祖离家出走时也出现了威士忌的画面,当时的他没有信用卡在身上,境况大不如之前,请朱锁锁喝的是百富12年。
钱包不同了,喝的酒也不同了。几百块一瓶的口粮酒和之前1万多的对比,把谢宏祖的故事线影射得够明显了吧!
斩获多项国际电影节大奖的韩国电影《寄生虫》里,在作为剧情转折点的雨夜这一幕剧中,朴社长的威士忌:格兰菲迪15年、百龄坛30年、皇家礼炮32年、皇家礼炮38年,成了基宇一家四口短暂“变身”富人阶层享受的战利品。
这威士忌的价格怎么跟拥有价值1.28亿人民币且品味不凡豪宅的朴社长有点违和?
但是只要仔细想想,小偷心理又怎会直接取珍藏的酒,去喝一看有好多瓶朴社长估计都不记得到底有多少的量产酒,不是更符合基宇一家的作风吗?
再对比他们在片头喝的是韩国最普通的啤酒和真露烧酒,不同的酒在整部电影里面映射了男主一家人的生活状况,也让前后剧情的生活差距变得更明显。
#3、故事背景需要
威士忌时常被借用来体现时代的社会现象。
电影《绿皮书》,改编自真人真事,顺风威士忌出现的频率极高。
顺风牌威士忌诞生于年,在真实的《绿皮书》中故事发生的年代,顺风确实成为全美苏格兰威士忌的销量先锋,是第一款在美国年度销量超过百万箱的威士忌。
所以,影片中多次出现顺风威士忌,倒也符合史实和逻辑,让人在观影时好像真的回到了那个年代。
#4、导演/编剧个人爱好
很多电影人对威士忌情有独钟。其中,最让人熟知的便是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Tarantino)。
他是现代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作品风格独特,擅长非线性叙事。难忘的对白及血腥场面,给传统的美国电影加入了新鲜的元素。
除了极端风格的昆式“暴力美学”让人着迷,他电影中的威士忌也格外醉人。
《低俗小说》、《危险关系》、《无耻混蛋》、《死亡证据》、《好莱坞往事》等,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场景经常出现喝酒的画面。
威士忌在他的手中,时而用来暗示和影射,时而扮演关键角色,每次出现,都带着目的和意义。
“你喝什么样的酒,代表你是什么样的人”。昆汀·塔伦蒂诺把这句话吃得透透的。
#5、宣传推广需要
广告植入早已不罕见。
威士忌酒厂、酒商、酒类财团也需要大力推广自己的品牌和酒款,影视不失为一个快速曝光的宣传途径。
另一方面,剧组需要拉取赞助,需要道具支持,不过是各取所需。
消费者会仿照剧中的角色买酒,同样地,影视出现威士忌也会吸引相关酒迷来观看,增加销量and增加票房,这也是一种双赢!
以上。
影视剧里对威士忌的使用也算是威士忌文化的缩影。在不同场景中、不同角色手中,威士忌传递了很多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微妙情感。
但是也有很多影视人只懂跟风,不多了解就随便选定该用的威士忌作为道具,不仅让看的人出戏,还惹来一堆吐槽。
威士忌能被更多人熟知和喜欢是值得高兴的。
但是,别盲目地为了用而用,莫让偏爱最后变成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