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章背后的故事丨那一抹中国红之京法红

局限型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hl/141206/4531464.html

红色,是中国国旗的颜色

从古至今

中国红绵延传递着

中华民族对祖国最美好的祝愿

代表了中国人的

文化图腾和精神信仰

十一期间

就和网事君一起

探索京法人的

红色记忆、红色故事

重温红色经典

共庆新中国73周年华诞!

本期

就让我们一起感受

京法干警的“红色物件”

走进他们的故事

一枚夹杂着斑驳墨绿色痕迹的纪念章

讲述者

通州法院王琪

“这是你二爷爷参加渡江战役胜利时颁发的纪念章,73年前,他曾亲历横渡长江全程。”当我在家中看到这枚徽章,问父亲这是什么时,父亲小心翼翼擦拭着这件“传家宝”告诉了我它的来历。

看到这枚夹杂着斑驳墨绿色痕迹的纪念章,我仿佛感受到当年渡江战役的惊心动魄:波涛滚滚的长江,江面上排列着扬帆的战船,战船在汹涌的惊涛中直驰江南大岸,英勇善战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手持钢枪冲锋陷阵,千帆竞发,无所畏惧!

硝烟早已远去,但这场战役淬炼出的坚定信念、革命到底的渡江精神代代相传。迈向强国建设新征程,我们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当常怀爱国之心,誓立强国之志,以为民之赤心,护盛世之中华。

红色纪念章印证了这盛世强国

讲述者

东城法院 任富国

再次打开那方小小的红木盒子,里面躺着的是一枚主色调是金色和红色的纪念章,指腹掠过形状酷似旗帜的“70”浮雕和红字金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思绪翻飞,又好像回到了年的10月前后。这枚纪念章,纪念的是每一个人的默默付出和祖国的繁荣昌盛。这一天,我参与了阅兵仪式,虽不曾像“致敬方阵”和车组方阵那样用脚步去丈量长安街,但也在自己的位置——在长安街的某个点位警戒,为阅兵仪式的顺利进行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那一年,我们在长安街上看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那一天,我们看先辈铸就之盛世,浩荡军队之强国;那一刻,我们看红旗下清澈的爱,看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我所生所长的红。那时的心境永远难忘:于先辈们,愿这盛世如您们所愿;于己,做心怀国之大者,不忘来时路,彼方岁月长,且脚踏实地。

讲述者

密云法院孙浩淼

年10月1日,我有幸参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汇演活动中。礼炮阵阵,响彻人心。70年的筚路蓝缕,换来今日的繁荣昌盛。时代不同,命运不同,我们处于这个时代,应脚踏实地,走好新一代的长征路。

年,我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伟大征程”文艺汇演。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全体参演者共同祝福伟大的党,带领中国人民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领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无论多远,中国共产党永远在身旁,信念永恒,初心不忘,推动中华民族向着新时代阔步前行!

如今,我作为一名法院干警,再看到这两枚纪念章时,心中仍旧热血沸腾。而我的政治信仰,也因这两次活动而变得更加坚固。

红色纪念章见证了理想信念的坚守

讲述者

怀柔法院周洁

姥姥今年90岁,党龄63年,去年获得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骄傲且郑重地收了起来。她一直是我身边行走的榜样。她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总是自嘲自己是文盲,但总会默默拿着词典、对着报纸,一字一字地认,也不会不好意思,经常向我们这些“小朋友”请教。十年如一日,逐渐地,整篇报纸她都能轻松读完。她喜欢做些酱菜分享给街坊邻居,还喜欢帮别人说理解纷,喜得了“胡妈”这个称号。90岁的她,记性已然不大好了,但每个月都会追着问:“我的党费交了吗?”每天晚上七点,她都会准时坐在电视前收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事身边事。每次见到我,她也总会叮嘱:“要认真工作,法院是守护公平正义的地方,不能辜负老百姓的期待!”如今,我也追随着姥姥的脚步,成为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精神之火,代代相传。

孙正超的姥爷

讲述者

西城法院孙正超

我的姥爷今年92岁了,是一名有着近60年党龄的老党员。姥爷常常对我们说:“这辈子最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党的事业。”如果没有共产党,自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日子。姥爷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文化水平有限,是党培养了他,在之后的工作中通过自身努力学习逐渐成为单位技术骨干,特殊年代带领大家克服技术难题,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同事眼里是出了名的好(郝)厂长。

年“七一”前夕,姥爷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一枚精致的纪念章,闪烁着信仰之光,承载着老一辈党员的归属感、使命感、荣誉感,同时对于我们年轻党员而言,它是激励、是担当、是锤炼,更是传承。

高艳的父亲高义芳同志

讲述者

知产法院高艳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前夕,我的父亲高义芳同志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父亲年参军入伍,年光荣加入党组织,这份荣誉和责任他一直记在心中。在新疆军队服役的26年里,父亲在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中爬冰卧雪,在四十度的戈壁酷暑中训练组织备战,始终保持军人朴实坚毅的作风不变。转业后在新疆交通系统工作的16年里,父亲跑遍全疆南北,走遍省、县、乡道,深入项目班组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做民族团结的“桥梁”。我的父亲是新疆公路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见证人、亲历者。他常说:“作为一名党员,我为自己赶上了这个时代而高兴,为能在这个建设潮流中贡献自己绵薄之力而高兴,为能几十年跟着党不掉队,不忘初心而自豪!”父亲的奖章对是一名党员奋斗的肯定,也是对我的鞭策:无论何时一名党员都要保持初心,不忘本色,跟党向前!奋斗者,永远在路上!

讲述者

怀柔法院董爱军

一枚小小的“荣誉天平纪念章”,涵盖了我的30多年审判生涯,记录着一个女法官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

颁发纪念章时,让我分享些什么,我把以来在审判部门的感受总结为三心:对当事人的用心、对工作的细心、对同事的关心,以此来践行一名人民法官的光荣誓言。对于一名法官而言,“结案不是目的,要真正做到为群众排忧解难”。从事行政审判多年,我发现,许多当事人会带着疑虑甚至是怀疑走进法院,将心比心,耐住性子沟通,让老百姓了解法律规定及其背后的道理,让行政机关认识到执法活动中的缺漏,一起遵法守法,这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事情。法治政府建设,我的力量或许微薄,亦不可缺。

荣誉证章背后是彼此相守的爱情

讲述者

昌平法院李梦童

同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外公与外婆不远千里、双向奔赴,东北平原与云贵山水养育的好儿女情定黑土地。

年,两位农艺师在相识的第三十个年头,携手获得农牧渔业部颁发的农技推广荣誉证章。三十年岁月斑驳休戚与共,三十年栉风沐雨情比金坚,外公外婆在山河破碎、敌寇肆虐的民国出生,在苦难深重、物力维艰的战火中求学,在筚路蓝缕、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相爱,在国家安宁、民族复兴的新时代相守。

田埂间、菜地里,他们一生择一事,一枝一叶的农技指导化为三餐四季的富足,与烟火气一同勾勒出时代的浪漫与情怀。

有着时代记忆的红色物件

讲述者

海淀法院尹黎卉

小时候,常常听外公外婆讲述他们年轻时的“兵团岁月”,那些在戈壁深处骑马扶犁、挖矿淘金、屯垦戍边的故事。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乘上赴疆的列车,外公和外婆在祖国西北部新疆阿尔泰北屯度过了近三十年的光阴,扎根边疆、报效祖国始终是他们的心愿和目标。而这本党章,正是外公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老物件,退休后外公把他从新疆带回老家,用心珍藏,时常翻看,回忆起往昔岁月和老战友,他总是热泪盈眶,“做事情别怕苦,别怕难,时刻记住要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这本党章,承载着外公一辈人的青葱岁月,也见证着新时代祖国的繁荣富强,更时刻勉励我,要不负韶华,拼搏奋斗,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使命与担当。

讲述者

平谷法院贺依蓉

记不清是70年代还是80年代的某一天,外公从韶山带回一本毛泽东选集,这不是家里的第一本毛泽东选集,但外公每次出门都会带回一些毛主席的挂件、画像等,彰显了湖南人对革命英雄的特殊情怀。外公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名党龄62年的老党员。小时候,外公喜欢给我讲湖南革命英雄的故事,伟大领袖毛泽东、“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谁敢横刀立马”的彭德怀、“四肢钉墙上一声不吭”的蔡和森……这些故事伴随着外公的声音,将湖湘儿女的英雄精神,深深融入进我的血脉之中。从红色土地走出来的我,也会始终秉持英雄精神,艰苦奋斗,勇毅前行。

讲述者

二中院陈璐

家父从军期间,因钦佩陈毅元帅的“正气、骨气、虎气”,年起千方百计收集陈毅元帅剪报,并手抄陈毅元帅诗词语录。年家父参加“八一征程寻访团”时,陈毅元帅之子陈昊苏同志翻阅了手抄本后,赠送家父《陈毅诗词选集》一书,并题诗“人生革命多磨折,诗意真红指路灯。多难兴邦成铁则,风光无限祝前程。”陈毅元帅曾写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豪气激荡、凛然大气,赞颂了共产党人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和不畏艰难、雄气勃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今年,是司法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之年,作为首都法院干警,要始终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以“青松”品质,牢记殷切嘱托,勇担时代重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谱写新时代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壮丽青春之歌,以对党忠诚、笃学践行、担当尽责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李晶爱人的姥爷正在记账

讲述者

房山法院李晶

十年前,房山电视台报道了我爱人的姥爷48年坚持记账的故事。作为一名会计人,他谨慎入微,算无遗策;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先人后己,恪尽职守。48年来,家里的收支明细、生活的点滴变化,都被他一笔一划记录下来。

好生活源自好政策,农业税减免、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养老金提高……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带动着账册上收入的增长,每一项政策的完善,都巩固着账册上收入的稳定。

姥爷说:“这48年,每一年账册中的数字都在改变,账册外的生活都在改善。”

年12月,房山区档案馆把姥爷20本生活账册作为档案资料存档。档案馆这样评价姥爷的账册:如此详细的家庭生活账单填补了房山区档案馆馆藏空白,是一份难得的房山区农村农民近半个世纪生活变迁的历史见证。

下期

网事君带你一起领略

京法干警原创的

“红色诗词”

编辑:姚日辉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482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