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茫茫宇宙和璀璨星空,数千年来就一直吸引着我们仰望的目光。
对于神秘的外太空,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的步伐。
年4月12日,苏联研制的东方1号飞船升空。
宇航员加加林乘坐其上,在绕地球飞行了分钟后返回地面,标志着人类向宇宙踏出的第一步。
从此,世界载人航天的历史进入崭新的时代。
然而,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进程中,也有不少宇航员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在飞船起飞或者返航的过程中死亡的,只有三位苏联的宇航员是在外太空出的意外。
他们的生命终止在宇宙,灵魂长眠在太空。
而另外有一个人,也是世上仅有的一人,其骨灰被送入太空,漂流到了由他发现的遥远的冥王星,并且仍将继续漂流下去,飞出太阳系。
美苏的太空竞争与联盟11号的壮举
冷战时期,作为引领世界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在各个领域展开了全方位的军备竞争,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太空领域。
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航天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年1月,美国紧随其后,发射了他们的第一颗卫星。
年,苏联成功发射月球无人探测器,成为全球第一个到达月球表面的人造物体。
当时正值联合国大会召开期间,赫鲁晓夫特意把探测器模型送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此后,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于年乘坐东方1号飞船绕地球飞行,成为世界太空第一人。
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大国,美国政府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NASA发起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并最终于年7月20日登陆月球。
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迈出了“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成功实现了肯尼迪总统宣称的在年以前“把一个航天员送到月球上并把他安全带回来”的宏伟目标。
至此,在太空竞争中一直落于下风的美国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现在轮到苏联坐不住了。
虽然在载人登月竞赛中落败,但苏联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航天计划,就是建立空间站。
而联盟号飞船则肩负起宇航员往返空间站,以及为空间站运输物资的任务。
年4月,苏联的礼炮1号发射升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
随后,联盟10号航天飞船升空,与礼炮1号实现了软对接,不过始终未能实现硬对接。
在宇航员数次努力之后,对接任务还是失败了。
由于飞船携带的燃料不足,宇航员被迫放弃任务,返回地球。
调查组在分析了对接失败的原因之后,对飞船作出了相应调整。
年6月6日,联盟11号飞向太空。
其中搭载了三名宇航员:指令长乔治·多勃罗沃利斯基、实验工程师维克托·帕查耶夫,和飞行工程师乌拉迪斯拉夫·沃尔科夫。
6月7日,联盟11号与礼炮1号在空间轨道上成功对接。
在检查就绪了飞船的密封系统后,三名宇航员在失重状态下,缓缓飘进了礼炮1号空间站。
这是航天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一项壮举——人类首次登上了自己在太空中的“领地”。
联盟11号飞船事故悲剧
进入空间站之后,三名宇航员在里面停留了20多天,进行了一系列此前从未在太空中进行过的实验,其中包括应用力学、生物化学、工艺学等领域。
6月20日,帕查耶夫还在太空中迎来了他38岁的生日。
当时,礼炮1号恰好绕地球飞行了整整一千圈。
6月29日,三名宇航员离开空间站,回到航天飞船上。
随后,联盟11号脱离了礼炮1号。
指令长多勃罗沃利斯基向地面指挥中心报告,脱离工作一切顺利,所有系统运行正常,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
在绕地球运行到第三圈时,联盟11号准备返回地球。
多勃罗沃利斯基报告说:“地面上见,我们开始进入下降轨道。”
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来自联盟11号最后的声音。
制动火箭关闭,联盟11号按预定计划在大气层中分离为三部分之后,地面指挥站突然失去了与飞船的联系信号。
一切变得那么寂静,没有话语,没有呼吸声,没有心跳声,联盟11号仿佛忽然之间销声匿迹了,又或者从来没有存在过。
此时,距离预定的着陆时间还有三十分钟。
根据塔斯社后来的报道,当时联盟11号的返回舱,按部就班地自动执行了重返地球的任务:
在大气层中,空气制动系统正常发挥了作用。
随后,降落伞系统也开始如预定程序工作,软着陆发动机自动点火,飞船开始减速,最终在预定地点顺利着陆。
联盟11号毫发无伤,一切看起来都很圆满。
然而,当人们打开返回舱的舱门,看到的却是再也醒不过来的三名宇航员。
他们坐在座椅里,就像沉沉入睡了一样。
医务人员立即进行了抢救工作,却已经无力回天了。
苏联全国上下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悼念这三名以生命为代价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航天英雄。
联盟11号的航天任务创下了航天史上的多项纪录:首次实现三人同时航天;航天员首次进入空间站;当时那个年代,航天员逗留太空的时间最长。
这本来是人类航天史的一次壮举,然而,航天员的意外离世,为这次任务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悲哀色彩。
事后,苏联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对事故进行调查。
最后的结论是:由于飞船的密封系统故障,导致返回舱里的气压发生异常的急剧下降。
关于事故细节的还原,大致情况是:飞船轨道舱、工作舱与返回舱分离的时候,本来应该按照顺序引爆的12个爆破螺栓异常地同时爆炸了,由此造成的巨大冲击力使得返回舱的一个压力平衡阀过早地打开了。
由于返回舱内外的气压差过大,导致舱内的空气急速向外涌出,宇航员窒息身亡。
人们发现,帕查耶夫的头上有一道伤痕。
于是有人猜想,事故发生的时候,帕查耶夫作出过自救的努力,试图通过一个内置式手动装置来关上阀门。
而这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一般认为,返回舱内的空气消失殆尽只需要大约45秒,区区这段时间,手动操控连阀门的一半都关不上。
在事故发生的瞬间,联盟11号的返回舱内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了。
然而,悲剧留给世人的惨痛教训是,这一切本来可以避免。
事发当时,如果宇航员们穿着压力航天服,而不仅仅是毛纺织品,就有可能在灾难中幸存。
荒唐的是,当时的苏联为了同美国竞争三人同时航天的创举,强行在原本设计的两人座舱内硬塞进第三个座椅。
受空间所限,设计师不得不放弃让宇航员穿着压力航天服,最终导致三名宇航员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此后,苏联设计师对联盟号飞船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并明确规定宇航员在飞船上升和返回期间都必须穿着航天服。
而灵魂长眠于太空的三名宇航员遗体,则被安葬在了人类首位航天员加加林的身边。
冥王星的发现和飞往冥王星的骨灰
与灵魂长眠于太空的三名宇航员不同,有一个美国人的骨灰被送入了太空,在茫茫宇宙间飘荡,漂流到了冥王星。
这个人,就是冥王星的发现者:克莱德·汤博。
汤博临终前留下遗言,表示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在将来的某一天跟随探测器前往冥王星。
为了纪念他发现冥王星这一杰出的贡献,人们依照他的遗愿,将他的一半骨灰放在了于年1月由美国发射的“新视野号”探测器上,去往冥王星。
年7月14日,经过近十年漫长的飞行,“新视野号”掠过冥王星。
汤博完成了他的遗愿,并成为迄今为止飞得最远的“太空人”。
在冥王星的发现历史上,有两个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一位是冥王星的直接发现者克莱德·汤博,另一位是对冥王星的存在作出了理论研究和轨道预测,并为冥王星的发现准备了物质条件的美国天文学家洛韦尔。
洛韦尔生于美国一个富豪家庭中,二十一岁毕业于哈佛大学,曾经是一名颇有成就和名望的富商。
年,一名意大利天文学家观测到火星上有“运河”的痕迹,经过媒体的渲染,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当时,三十八岁的业余天文爱好者洛韦尔被此事深深地震撼了,最终决定结束前半生成功的经商和从政的生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到天文学研究当中去。
洛韦尔出售了自己的商行,用这笔钱筹建了一座私人天文台,也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洛韦尔天文台。
二十世纪初,通过对天王星受到的微量残余摄动的观测和理论研究,洛韦尔大胆地提出,在海王星之外还有一颗未知行星。
年1月,洛韦尔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宣读了论文《海王星外行星的研究报告》,预测了这颗未知行星的轨道和在天空中的可能位置。
随后,洛韦尔天文台对相关天区进行了照相搜索和校核。
很可惜,最终并没有找到洛韦尔所预测存在的那颗行星。
年,洛韦尔怀着巨大的遗憾与世长辞。
洛韦尔去世后,他一手筹建的洛韦尔天文台继承了他的遗志。
年,一名年轻人来到天文台担任观测手的工作,他就是克莱德·汤博。
汤博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受到的正规教育并不多。
但这并没有妨碍少年的他对天文学的深深着迷。
12岁的时候,汤博就自制了一架小望远镜来观测星空。
20岁时,他自己研制的望远镜已经能够用来观测火星和寻找新的彗星了。
随后,他根据观测而绘制成的火星表面图毛遂自荐,成功地打动了台长,成为了梦寐以求的洛韦尔天文台的一名观测手。
汤博从事的工作,正是洛韦尔的遗愿:巡天搜索海王星外未知行星。
观测工作中,在常规的操作和记录之外,汤博还特别留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