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器篇之火器燃烧类火器火箭

火药发明之后,最先是应用于燃烧类的火器,约是12世纪之前的早期火器,是利用火药的引燃与延烧性能,如火箭、火炮、毒药烟球等。而古代火箭也是出乎意料的先进。

燃烧类火器

燃烧类火器可以算是传统火攻的延续,就算之后爆炸类跟管状类火器占有重要地位,还是有继续使用燃烧类火器。“飞火”是最早的火器,据宋《九国志》记载,唐哀帝天佑元年,郑璠大将在攻豫章时就有用到过“飞火”,这是最早记载火药用于军事的地方。按宋初许洞的注释,“飞火”是指“火箭”(纵火的箭)跟“火砲”(用砲发射火药包)。

古代火箭在《武备志》跟《火龙经》中都称为弓射火柘榴箭,并有记载:“将后火药用绵纸二三层,中树箭杆,用药傍杆包成石榴样。外加麻布缚紧,以松脂熬化封固。又用纸糊,油过,药线眼向前开。铁镞须要锋利。倒钩。燃药线发火,方可开弓放去。一着人马篷帆,水浇之不灭。”不过火药发明之前,此种火箭即有使用,如《魏略辑本》有记郝昭用火箭射击诸葛亮军的攻城云梯。此外还有多例记于火药出现之前的情况,很明显是用其它东西做为引火物,如以“苇草”组成的燕尾炬。

宋元明燃烧类火器品种很多,约有五六十种,主要是引燃,有些还附带有制烟、放毒、杀伤的功用。

1、火箭类

如上图所示,是用箭或弩来发射,亦称“火矢”。这里的火箭指的是纵火之箭,而我们现在认知的古代火箭大约是于12世纪才出现。火箭从唐到明应用都很广泛,在战场上起过很大作用。古籍上有不少记载,但是不太好确认哪些是纵火箭,哪些是真正的古代火箭。如《武经总要》有个记载:“放火药箭,则加桦皮羽,以火药五两贯镞后,燔而发之。”这里就不清楚是何种类别;再如《续文献通考》中记金天会八年,金兵与南宋之战中,乘轻舟以火箭射之,烟焰蔽天,守军大溃,这里大概率是纵火之箭。

2、火枪类

南宋开始广泛使用一种火器,即火枪,金人则称其为“飞火枪”。火枪于南宋金元及之后朝代,军中一直有在使用。对敌时,先点燃喷筒里的火药来发射火焰以烧敌人。《金史》有记金将赤盏合喜用飞火枪跟震天雷来抵御蒙军,即:“又(有)飞火枪,注药,以火发之,辄前烧十余步,人亦不敢近,大兵(蒙古兵)惟畏此二物”。《武备志》中有明火枪图如下,其柄长六尺,枪头尺多,下装两喷筒,以引信相连,两侧有钩镰状的叉,所以此枪可烧、刺、叉、钩。

宋还有一种梨花枪,据现日本有钣铭所编的《兵器考》记载,似认为此枪为山东抗金农民义军李全发明的,并有记其制法:“用卷纸为筒,如元宵戏玩黎花之类,但火药烟毒,大小不同耳,以一筒系于长枪之首,临敌一发可去远数十丈,人马触之,皆害目夺气。火尽而仍可刺人。加毒多,亦可御北虏之奔驰。用以夜战,尤妙。”下图明代梨花枪应是同一类,不过枪头旁只有一个铁制的筒子,形式尖笋,上安引信,内装毒物,以泥土封口,士兵会随身携带几个药筒作备用。这种铁筒喷射的毒焰更远。清梨花枪的枪头形状略有不同,筒内装有“狼烟”。从宋开始梨花枪在战争中效用都不错。

3、火球类

这类兵器是以火药为原料的球状物,但不包括爆炸类球状兵器,此类兵器形制多样,但效用差不多,而且其应于公元年就已出现。一般会用砲发射,也可用人力抛掷,此兵器除了引燃外,一般还兼具有施毒,造烟以及置障碍等作用,但不具备爆炸性。

《中国军事史·兵器》有汇总过一些火球兵器,如兼有毒性的北宋毒药烟球,明代烂骨火油礼炮、火弹等;可设置障碍的北宋蒺藜火球、霹雳火球,南宋西瓜炮、纸糊炮、火砖等;兼具造烟遮障的北宋烟球,明代万火飞砂神炮、风尘炮、轰雷炮等。

《武经总要》的毒药烟球除了含有火药外,还含有砒霜等13种其它物,毒气熏人则口鼻出血。其外用麻皮、旧纸、沥青等6种材料混合而成并涂于其上。用时先以烧热烙锥将球锥透发火,接着就以砲射出。此书还有蒺藜火球,此球有“三枝六首铁刃”放于火药之中,还施以铁蒺藜八枚,这些东西射出后,即可伤敌还可设障碍。另有一种霹雳火球,装有三四斤火药以及三十个薄瓷片,外面加傅药。用时“以火锥烙球,声如霹雳”,抛向敌后“其烟焰,以熏敌人”。

南宋会在守城时用一种西瓜炮,用二十层坚硬纸做成外壳,外面还要再包两层麻布,里面装有火药、一两百枚小蒺藜以及带细毛钩的火老鼠五六十个,顶部安有四根引信。点燃后纸壳会碎裂,蒺藜跟火老鼠就会遍地散落,所以除燃烧外,还有伤敌阻敌之用。明代有一种万火飞砂神炮,先把经烧酒炒炼过的石灰末、砒霜、皂角、硇砂等14种药料做成的飞砂药,再与火药一起装入磁罐中。引燃抛掷后,破罐发火散烟,遮障敌军。

4、其它

《武备志》里还介绍好些水平很高的燃烧类火器。有可同时射出许多引燃之箭的“双飞火龙箭”。还有可边喷火边滚动的“平旷步战随地滚”等之类的火器。

古代火箭

上面讲到纵火之箭的火箭,这里就讲以火力喷射而出的箭。关于这种火箭的说法有三种,一说起源于印度;一说起源于拜占庭,这说法是18-19世纪英法一些学者提出的,更甚者说中世纪拜占庭用的“希腊火”就是火箭;三说起源于中国。但从史料看,只有中国的发脉络比较清楚,从火药发明,到“走线流星”的烟火,再到火箭。其它两种说法比较难成立。关于火箭出现的时间也是众说纷纭,不过因其发射原理与“起火”、“流星”类的烟火一样,所以出现时间应与之相近。据《武林旧事》有“烟火起轮,走线流星”这句话,说明作者所在时期应该有喷射推进的火箭,即约起源于13世纪。

火箭出现之后得到广泛应用,其发展过程大致为:多样的火箭到多头火箭,到导弹,到二级火箭,再到自动返回火箭。

1、多样的火箭

火箭最初当然是箭的样式,后面把火箭的头部做成刀形的飞刀箭、枪形的飞枪箭、剑形的飞剑箭以及燕尾形的燕尾箭等。下图是《武备志》中的几把火箭。

2、多头的火箭

古籍上多处记载多头火箭,有可发九支箭的“九龙筒”、可发十支箭的“火弩流星箭”、可发三十二支箭的“一窝蜂”、可发四十九支箭的“四十九矢飞廉箭”、可发百支箭的“百矢弧箭”与“百虎齐奔箭”等等。尤以“一窝蜂”的记载更为详细,此武器在明洪武初年是由兵杖局制造。《武备志》里记:“木桶箭贮神机箭三十二枝,名日一窝蜂”,“可射三百余步”,“总线一燃,众矢齐发,势若雷霆之击,莫敢当其锋者”。

3、原始飞弹

之后火箭很快发展到飞弹,火箭只会飞向目标,而飞弹射向目标后会发生爆炸或燃烧。明焦玉所编《火龙神器阵法》与明施永图著《武备心略》都记有“震天飞炮”与“神火飞鸦”两种原始飞弹。《武备志》中同样记有此两种飞弹,大体相同。

《武备志》中的“飞空击贼震天雷炮”其形制与《武备心略》中的“震天飞炮”大致相同。并记:“如攻城,顺风点信,直飞入城。待送药尽燃,至发药碎爆,烟飞雾障,迷目钻孔。烧贼打阵,亦如前法。风大去之则远,风小去之则近。破阵攻城甚妙”。

《武备志》中的“神火飞鸦”则记载更详:"用细竹篾为篓,细芦亦可。身如斤余鸡大,宜长不宜圆,用棉纸封固,内用明火炸药装满。又将棉纸封好,前后装头尾,又将裱纸裁成二翅,钉牢两旁,似鸦飞样。身下用大起火四枝斜钉,每翅下两枝。鸦背上钻眼一个,放进药线四根,长尺许,分开钉连四起火底内。起火药线头上,另装扭总一处。临用先燃起火,飞远百余丈,将坠地方着鸦身,火光遍野。对敌用之,在陆烧营,在水烧船,战无不胜矣。"现中国科技博物馆有其模型。

4、二级火箭

二级火箭古代就有了,《武备志》有记一种“火龙出水”的二级火箭,大体是:用茅竹五尺,去节,并用铁刀刮薄。前后各装上一个木制的龙头、龙尾。龙头的口部向上,龙腹内装神机火箭数枝,把火箭的药线总连在一起,由龙头下部一个孔中引出。又在龙身下面前后各倾斜装着两个大火箭筒,把它们的药线也总连在一起,更把龙腹内装神机火箭的总药线连在前边两个火箭筒的底部。该火器是水战中用,先由龙下四个大火箭推射出去,火药燃尽后,“龙腹”内若干小火箭飞出以射敌人。很明显从这来看就是二级火箭。

5、自动返回火箭

《武备志》里有一种“飞空砂筒”的自动返回火箭,这种火器也适用于水战,文中记:“飞空砂制度不一,用河内流出细砂。如无,将石捣为末,以细绢罗罗去面灰;次用粗罗落砂。每斗用药一升,炒过听用。铳用薄竹片为身。外起火二简,交口颠倒缚之。……前简口向后,后筒口向前,为来去之法。前用爆竹一个,长七寸,径七分,置前简头上,药透于起火笥内。外用夹纸三五层作圈,连起火粘为一处。爆竹外圈装前制过砂,封糊严密。顶上用薄倒须枪,如在陆地不用。放时先点前起火,用大茅竹作溜子,照敌放去,刺彼篷上,彼必齐救,信至爆裂,砂落伤目无救。向后起火发动,退回本营,敌人莫识。”这里所写的“溜子”是一种发射器,因没有很好控制系统,退回方位是不可控的,但想法很超前。

最后说说一个很有意思的事,那就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喷气飞行实验的国家。S.Zim著的《火箭与喷射》里是这么说的,约14世纪末,有个叫WanHoo(“万户”)官员,做了一个实验,先买了47个当时他能买到的最大火箭,装在一把椅子后面,然后他坐在椅子上并捆在椅子上,两手在拿两个大风筝,然后叫仆人同时点燃这47个大火箭。希望借火箭与风筝之力向前飞进,不过结果显尔易见未能成功,只是重重摔一下。虽然失败,但是这个实验很意义,他既是第一个企图用火箭作运输工具的人,也是每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这个故事在中国古籍上找不到,其姓名也难以确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720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