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们不会忘记,70年前的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开国大典上的隆隆炮响,向世界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70年栉风沐雨,70年峥嵘岁月。最近,郑州电视台《郑州大民生》记者彭虎有幸在郑州采访到了其中一位亲历者、参与者,他就是开国大典上礼炮鸣放的总指挥官——岁的许欣之老人,讲述当年开国大典幕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带您重温70年前激动人心的瞬间。
10:249月13日,记者在解放军某部郑州干休所见到许欣之老人的时候,他刚刚领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抚摸着这枚熠熠生辉的纪念章,老人神情严肃,感慨万千。究竟他与开国大典有什么样的渊源?一切得从年7月说起。
开国大典鸣放礼炮现场总指挥许欣之:“华北军区炮兵司令高存信给我下达了一个任务,要组织开国典礼的礼炮队,要我在开国典礼的时候放54门礼炮。”
许欣之的儿子许宣:“放礼炮、升国旗、奏国歌这三项是同步进行的,奏国歌的时间是2分5秒,要完成28响,代表着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每一炮的间隔只有4秒钟,在这4秒多钟内要完成取弹、装填、发射,还要退弹壳,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难度。”
许欣之回忆,当时部队里的炮手都身经百战,在战场上弹无虚发,但要说鸣放礼炮,还要做到间隔和声音整齐划一,这还是第一次。由于当时距离开国大典已经不到三个月,时间紧任务重,许欣之赶紧带着副科长韩怀志和作战参谋沙复新,在部队挑选炮手。
经过层层选拔,礼炮队员由战斗英雄、军中骨干组成,其中营、连长为炮长、排、班长为炮手,鉴于一门炮需要三人操作,最终选定人参与任务,新中国第一支礼炮队就此组建完毕,随后礼炮队进驻北京先农坛体育场开始训练。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训练,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将在北京中南海召开。这时,许欣之接到命令,要在这次会议上鸣放礼炮,用9门炮打出54响。21日下午,许欣之带领礼炮队进入中南海。多年以后,许欣之在回忆录中这样写到“晚八时,大会开幕。根据大会秘书处的要求,我下达鸣放礼炮的命令。瞬间,九门山炮齐放五十四响,炮声轰鸣震荡在北京古城的夜空。”
许欣之的儿子许宣:“在这么重要的会议上,他们初试身手,获得了圆满成功,鸣放的礼炮整齐划一,在返回的路上也是一路高歌,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表扬,更加增添了信心,一定会在开国大典上圆满完成任务。”
年10月1日,这个将被写入史册的日子终于到来,当天早上,所有受阅部队在天安门以东,东长安街坐北朝南整齐列队,等候检阅。
其中,许欣之带领的礼炮队在现在公安部大门前的一片草坪上进入发射位置,炮口向南,对着东交民巷方向。
东交民巷是外国使馆区,炮口对着那个方向,表示着中国受屈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宣告了那一段旧制度的灭亡。
下午两点多,国家主席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而此时的天安门广场上红旗招展、万众欢呼,三军集结、威武雄壮。
三点,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伴随着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和义勇军进行曲奏响,许欣之的电话耳机中传来了阅兵指挥部鸣放礼炮的命令。
礼炮阵地上,炮群长啸,大地震颤,这声音如同报春的惊雷,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站起的绝响,在天宇间久久回荡。
六十年后,许欣之老人在一首诗里这样写道:
千里无云澄碧空,天安门上锦灯红。
广场万众喧旗海,大道三军走巨龙。
竿顶赤旌升冉冉,阵前礼炮响隆隆。
一声中国今兴起,顿使元元泪满胸。
中华民族从此,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
开国大典后,许欣之接受组织安排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并先后任新疆伊犁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南疆军区副司令员,原解放军炮兵学院副院长,直至年离休回到郑州。如今,当记者询问老人,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瞬间时,老人没有犹豫:“我最难忘的时刻就是开国大典,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开国大典啊,表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细数老人波澜壮阔的一生,21岁里离开家乡到延安,先后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过冀中军区反扫荡、百团大战、平津战役等等无数场战斗,也在祖国最艰苦的边防线上驻守边疆,但是说到最难忘的时刻,不是反扫荡时遭遇日军的生死存亡,也不是驻守边疆时身陷险境,而是宣告新中国成立,揭开历史新篇章的开国大典,拳拳爱国赤子之心,足见一斑。就在记者采访结束时,老人面向国旗,抬起颤巍巍的右臂,敬了庄严的军礼。
也许我将渐失记忆,但是开国印象铭记到底!
也许我将渐无气力,面对国旗能敬最后军礼!
纵使身躯终归大地,不屈精神誓要薪火传递!